注重识别 精准施治 | 2024心律失常规范化管理提升项目第三期圆满召开

浏览量:1406

3月26日,2024心律失常规范化管理提升项目——第三期于线上圆满落幕。众多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专家齐聚云端,以学术讲座结合交流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及急性房颤的规范化管理策略。同探讨,论策略,显成效,传理念,为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谱写出规范化发展的新篇章!

和衷共济
共建学科发展新未来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兰超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金海教授担任主持人。会议伊始,兰超教授为本次会议致开场辞。

兰超教授:搭建优质学术平台 赋能规范化诊疗技术提升

 

兰超教授首先向与会的诸位专家、同道们表示热烈欢迎。兰超教授讲到,心律失常的处理是急诊领域的一大挑战。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且同一种心律失常在不同患者身上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情和反应。另一方面,心律失常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这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为了有效应对心律失常的急诊挑战,我们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同时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2024心律失常规范化管理提升项目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发起,旨在为国内心血管领域青年专家搭建一个高质量的学术平台。相信通过本次会议上多项学术讲课和前沿热点讨论,能够向线上同道们传递心律失常规范化综合管理策略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并推动心律失常疾病规范化诊疗的进一步发展,使患者得到长期获益。

由表及里
优化房颤诊疗新策略

开场致辞后,本次会议的学术分享环节正式拉开帷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何新华教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李克教授分别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

何新华教授:基于证据的快速心律失常处理策略
 

何新华教授以“静脉β受体阻滞剂在快速心律失常应用进展”为题作学术报告,从快速心律失常的概念、β受体阻滞剂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优势、静脉制剂在快速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快速心律失常处理策略。

何新华教授指出,处理快速心律失常,不仅要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还要考虑基础疾病和纠正诱发因素,应遵循五大处理原则: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首要原则);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衡量获益与风险;治疗与预防兼顾;对心律失常本身处理。

心律失常管理已过渡到ABC治疗路径,即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积极采用室率控制以改善症状、保护左室功能,节律控制以改善症状;同时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并发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

而且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患者,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永久性房颤,首先室率控制为主。对于急性房颤,室率控制优于节律控制,无论房颤持续时间≥48h或<48h,急性心室率控制均是治疗首选。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可以采取“等等看”策略,急诊复律时机推荐为24~48h或48h后。

在治疗药物方面,何新华教授强调,急性心室率控制应评估心室率增快的原因,然后根据患者临床特征、症状、左室射血分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药物。β受体阻滞剂是抗心律失常的一线用药和基础用药,但临床应用需要权衡好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用药时机和给药方法

李克教授:立足科学声明,详解房颤急诊处理

近年来,急性房颤的发病率正处于上升趋势,引起临床高度关注。李克教授结合最新的指南/声明,详细介绍了急性房颤的新定义及处理策略。

李克教授指出,基于房颤的病理基础与触发因素,急性房颤也可被定义为急性触发因素刺激了敏感基质而导致房颤表现。基于这一概念,急性房颤可能代表了以前未被识别的房颤,或在急性触发条件下显现出潜在的房颤易感性。

在房颤治疗方面,应以患者为导向,针对不同的病理基础和诱发因素进行调整。对此,AHA提出了“3A”急性房颤处理策略,即1A:及时识别与处理急性诱发因素;2A: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及节律;3A:平衡出血风险的抗凝治疗。

李克教授强调道,急性房颤管理中,心室率及节律控制应个体化,主要表现为: 

  •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立即行电复律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 由于急性心房颤动可能会自发转为窦性心律,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无症状急性心房颤动患者,在积极治疗急性触发因素的同时,采用初始心率控制和延迟复律的“观望”方法可能是合理的;

  • 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中,急性心室率或节律控制策略应根据患者耐受潜在快速心率或房室不同步的能力,及患者耐受心率或心律控制策略风险的能力进行个体化选择。

学术对话
助推个体化诊疗新转化

大会特别邀请到新乡市中心医院郭卫东教授、许昌市中心医院马西凡教授、信阳市中心医院孙杨教授、开封市人民医院王绍谦教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王玉东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许丽君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围绕学术讲座内容及临床实践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

郭卫东教授:房颤规范化管理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过程,它涵盖了病因鉴别、对症和对因处理以及后期长期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同质化意识至关重要。通过加强规范化、流程化培训,可以确保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操作,从而提高同质化建设,实现团队规范化管理。总之,应当始终将团队同质化意识贯穿于房颤规范化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推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马西凡教授:急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一直是急诊科的难题。作为医生,在处理急性心律失常时需要熟练掌握心电图的识别、药物选择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在快速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方面,应该坚持以上何新华教授提出的五大原则。而在急性房颤处理中,应遵循“3A”策略,践行“2A+2M”长期管理原则。

孙杨教授:感谢两位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我们从中受益良多。在心律失常的管理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至关重要。艾司洛尔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症和重症科主要应用于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应激状态下的快速心律失常。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艾司洛尔注射液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起效快和剂量易把控两个方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绍谦教授:处理心律失常,不能仅着重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还必须考虑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处理。首先要识别并采用合适的手段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然后再根据病因进行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且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严格遵循既定的治疗流程,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接受到统一、标准的治疗,从而实现患者治疗的同质化,最大化地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受益。

王玉东教授:心律失常是急诊和重症科的常见病,个人认为,心律失常的识别在心律失常疾病的整体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安全性也是心律失常整体管理的重要方面,这包括用药安全,以及在用药过程中既保证疗效,又不掩盖其他疾病。另外,在药物使用方面,我认为药物的有效生理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许丽君教授:感谢两位教授的授课,我谈谈自己的感触,一是遇到心律失常患者,要会识别稳定或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二是对于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要积极纠正诱因;三是治疗流程不应该只是挂在墙上的示范,而应该正确运用到实际临床中,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科室的交流和学习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四是心律失常的治疗其实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治疗过程,需要在指南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操作,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勇攀高峰
开拓能力 提升新路径

会议最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金海教授作总结发言。

吴金海教授讲到,在多位专家的积极配合和倾情奉献下,本次会议办得有声有色,可谓是圆满成功。通过两位教授的授课和六位嘉宾的讨论,我感受到关于心律失常的急诊规范处理越来越清晰。在诊治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找到诱因,只有去除诱因才能得到很好的疗效。关于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不仅需要考虑适应证,还需要考虑目标值,只有掌握好其恰当的目标值,才能达到既对因治疗又对症处理的目的。

最后,本次会议也激发了急症和重症科同道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鉴于广大患者对我们的高要求,今后,我们应该共同深入探讨临床问题,以进一步规范诊断疾病、处理疾病的流程。还应该深入理解和掌握专家共识,遵循规范,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科学、准确,使急诊和重症科工作实现自上而下的同质化、标准化,以确保患者得到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结语

本次会议上,心律失常领域专家代表们齐聚云端,充分围绕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急性房颤策略等内容展开学术研讨。在学术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中,进一步提升管理思路和能力,并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相信通过此次学术会议,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撰稿:医谱学术;来源:房颤中心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点击关注
医谱学术
点击下载
医谱app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