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0年亚洲房颤总人数达到7200万,近年亚洲研究显示平均CHADS2评分约2.0—2.2。基于这些研究中平均CHADS2评分,年卒中率估计至少4%,因此到2050年,如果不给予抗凝治疗,大概有290万患者会因为房颤导致卒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牛国栋教授以“亚洲人群抗凝挑战与房颤综合管ABC”为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为亚洲人群房颤相关卒中现状、亚洲人群房颤相关卒中预防现状、亚洲房颤卒中预防面临的挑战、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非药物管理策略等。
亚洲OAC使用率最低,只有55.2%,单抗比例达到25%。GLORIA-AF I研究显示,亚裔80%AF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GLORIA-AF II研究显示,亚洲抗凝治疗率有所提升,但与国际仍有差距。房颤卒中预防在亚洲面临的挑战:亚洲患者卒中风险更高、更多出血事件、经济负担、华法林的局限性、滥用抗血小板药物。
日本研究显示在低危卒中患者中,阿司匹林预防效果不优于安慰剂,同时增加大出血风险。香港队列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与无任何抗栓治疗相比,不能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综合可见阿司匹林不推荐用于房颤卒中预防。
华法林在亚洲人群中局限性明显,治疗窗窄,多种食物与药物对华法林药效有影响,TTR低,潜在颅内出血增加。诸多研究显示,患者服用华法林依从性差。亚裔服用华法林面临更高颅内出血风险,缺血事件发生率也更高。
综上所述,亚洲患者抗凝比例比较低,中国抗凝比例更低,且有25%患者选择单抗。单抗效果不优于安慰剂,亚裔患者服用华法林出血风险及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更高。服用NOACs出血事件及获益要低于非亚裔。左心耳封堵可以作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非药物管理方案,且亚裔获益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