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教授以“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定位诊断”为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心肌缺血的ECG变化、心肌梗死的ECG动态演变、心肌梗死的ECG定位和罪犯血管判断等内容。
缺血心电图图形取决于缺血程度,心内膜下缺血为ST段水平或下垂型下降,心肌内缺血为T波对称倒置,全层心肌缺血为ST段抬高,坏死心肌或重度心肌缺血为Q波异常。根据体表心电图可以判断∶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时间和程度。
心肌梗死的ECG分期及ECG特点为,超急期∶(1)T波高尖,帐顶状,最早改变;(2)ST段上斜或弓背向下型抬高,变化较快,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抬高或下降可达1.0-2.0mV;(3)急性损伤阻滞∶QRS波增宽、振幅增大;(4)镜面导联ST段下移及ST-T的电交替。
急性期∶(1)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极曲线;(2)出现病理性Q波∶1-2d内形成,3-4d稳定不变;(3)高尖T波逐渐降低,变为先正后负的双向T波及倒置T波;(4)镜面导联ST段下移逐渐回到基线。
亚急性期(近期、演变期或恢复期):(1)病理Q波相对稳定,ST段降至基线或呈稳定状态;(2)T波由直立逐渐转为双向T波,倒置的T波或变浅呈直立的T波。
慢性期(陈旧期)∶(1)病理性Q波可长期存在或发生改变或全部消失(数月-数年);(2)ST段多为正常,如有慢性缺血存在,可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如有室壁瘤存在则持续抬高;(3)T波多为"V"形倒置、双肢对称、波谷尖锐的冠状T波,也有变为低平或直立。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演变过程会经历五个阶段,第一周∶主要为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间质充血和水肿,第二周∶坏死心肌被巨噬细胞吞噬、溶解,梗死周边出现新生肉芽,第三周∶肉芽组织增多并出现胶原纤维,第四-六周∶梗死区胶原纤维进一步强化,第七-八周∶梗死区胶原纤维形成已较致密瘢痕,梗死灶愈合。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定位诊断,需要了解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了解冠脉供血区域分布与对应的心电图改变;结合临床特点,认真判读心电图,18导联,综合分析;鉴别非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体型,体位,呼吸,运动等);多实践,心电图和冠脉解剖对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