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湘斌-生物可吸收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播放

PFO封堵在脑梗死及偏头痛治疗领域证据日渐丰富。卵圆孔封堵手术可以降低不明原因脑梗患者再发卒中风险,同时可以提高偏头痛患者缓解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以“生物可吸收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研究”为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PFO介入封堵治疗仍存在脱落移位、组织磨蚀、传导阻滞、残余分流、血栓栓塞、金属离子释放等诸多风险。传统金属材质封堵器存在重大弊端,可能导致房颤、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比例上升,未来经房间隔介入治疗几率也会持续升高。

 

需要房间隔穿刺的介入操作日益增加,包括房颤导管消融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经皮二尖瓣置换、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型、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等。

 

材料学进步为可吸收材料的发展带来新思路人工合成聚合物研究进展为心血管可吸收植入物指明新方向。人工聚合物制造工艺基本成熟,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前期应用研究为可吸收封堵器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关于不同聚合物理化特性研究丰富奠定了可吸收材料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应用基础。可吸收封堵器相关研究已成为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热点,所涉及产品规模庞大,但目前仍尚无产品获得上市许可。

 

可吸收封堵器研究困境主要为非完全可吸收。放射线下的可视问题正成为限制可吸收封堵器发展的重要因素。可吸收材料形态记忆性能差,并且在放射线下不可见。现有可吸收封堵器为放射线下操作设计,需添加金属标记,金属脱落风险持续存在,金属标记脱落及塑性不良是导致现有可吸收封堵器研究失败的重要原因。

 

方法学创新中国原创非放射介入(PAN)技术可以解决可视问题。超声引导技术+可吸收材料为解决目前可吸收封堵器研究困境提供新思路。非放射线介入具有用超声及其他显影设备完全替代放射线进行经皮介入治疗;保护患者、保护医生、节约费用、适合推广;消除医源性损伤、降低设备依赖程度;实现门诊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四大优势。非放射线介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方法学。先后攻破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心律失常等多个心血管领域,2400余例临床评价研究证实安全可靠。

 

我国可吸收PFO可吸收封堵器临床研究,MemoSorb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带金属标记))临床实验进度汇报如下,2021年2月正式开始临床入组,7月完成全部189例临床入组,95例对照组入组量94例,术后1个月随访累计已完成159例,术后3个月随访累计已完成80例,术后6个月随访累计已完成4例,目前所有病例随访情况良好,随访进度稳步推进中。临床实验案例显示术中成型良好,且术后随访封堵完全。下一步研究计划为完全可吸收PFO封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