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文教授: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介入治疗进展
播放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以肺动脉血栓机化、肺血管重构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是急性PTE的一种远期并发症,属于肺动脉高压的第4大类,也是可能治愈的一类肺动脉高压。临床常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对于肺动脉压力不高的「慢性肺栓塞」,也需要引起关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振文教授以“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介入治疗进展”为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急性肺动脉栓塞经过有效的抗凝治疗三个月后,肺动脉平均压超过25mmHg且PCWP≤15mmHg ,肺ECT、PACTA或PAA发现至少一个以上节段的灌注缺损。CTEPH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等。

 

既往法国一大样本量(1006次手术)研究证实,介入治疗对患者血流动力改善是十分显著的。日本的多中心注册研究结果(1408次手术)也显示经过介入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也普遍有所下降。日本和法国长期随访结果均显示,患者预后较好。

 

RACE研究结果显示,52周时PVR降低程度在两个治疗组相当(一线BPAor一线利奥西呱)。利奥西呱治疗26周后再行BPA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降低。在BPA术前使用利奥西呱能通过优化BPA术前的血流动力学改善BPA 手术的安全性。

 

报告的最后,杨振文教授总结到,CTEPH介入治疗已经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接受;初步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出良好的远期效果;国外的部分研究表明BPA适应症在逐渐扩展;对于拟行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高危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具PEA适应症但不适合外科手术或者患者拒绝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利奥西呱和介入治疗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CTEPH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