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如何通过腔内影像学分辨简单及复杂分叉病变
播放



目前主流分叉病变的介入术式是Provisional策略,在简单分叉病变中,Provisional策略安全有效,对于复杂分叉病变,可能在术中出现分支闭塞的风险,因此,需要更加主动的保护,甚至需要双支架术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郑博教授以“如何通过腔内影像学分辨简单及复杂分叉病变”为题带来精彩的学术授课,就如何分辨简单和复杂的分叉病变做详细介绍。

 

一、

目前分叉病变主要的危险分层方法

 

 

(一)冠脉分叉病变的分型,传统的是基于冠脉造影的Medina分型。

 

依据主支近、远侧及分支顺序,按有(1)无(0)病变显示,如下:

 

1,1,1即为主支近侧(PMV)、主支远侧(DMV)及分支(SB)均有病变;

1,1,0即为PMV和DMV有病变,SB无病变;

1,0,1即为PMV和SB有病变,DMV无病变;

0,1,1即为PMV无病变,DMV和SB有病变;

1,0,0即为PMV有病变,DMV和SB无病变;

0,1,0即为PMV和SB无病变,DMV有病变;

0,0,1即为PMV和DMV无病变,SB有病变。

 

 

(二)基于IVUS的左主干分叉病变分型,超过80%累及分支开口。

 

 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分叉处斑块分布的 IVUS 分类如图所示。在所有患者中,无论分叉病变类型如何,分流的LAD(左前降支)和 LCX(左回旋支)侧均不受影响。根据 Medina 评分系统,LMCA 分为 0/0(无疾病)、1/0(与 LAD 动脉侧分流相对的疾病)、0/1(与LCX 动脉侧分流相对的疾病)和 1/1(LAD 和 LCX 侧分流的疾病)。LAD 和 LCX 动脉被分类为有病 (1) 或无病 (0),疾病总是与分流相反。因此,如图 1所示,所有 LMCA 分叉的 90% 被分类为 1/1,1,1;1/0,1,1;或 1/0,1,0。

 

 

(三)分叉病变危险分层-DEFINITION标准

 

主要标准1:左主干分叉:分支狭窄>70%,分支病变长度≥10mm。

主要标准2:非左主干分叉:分支狭窄>90%,分支病变长度10mm。

次要标准1:中重度钙化

次要标准2:多处病变

次要标准3:分叉角度<45°

次要标准4:主支参考血管直径<2.5mm

次要标准5:血栓性病变

次要标准6:主支病变长度>25mm

 

符合1项主要标准及任意两项次要标准即为复杂分叉病变

 

双支架策略对于复杂分叉病变可以减少院内死亡和MACE,但对于简单分叉病变反而增加院内支架内血栓和1年再次血运重建。

 

(四)分叉病变危险分层-V-RESOLVE评分

 

12分以下为非高危组;≥12分为高危组。

 

 

二、
腔内影像学能够提供的额外重要信息

 

1.主支和分支都需要进行采集。

 

2.主支和分支血管的基本评估

评估需要考虑近远端参考血管直径,斑块负荷,钙化程度,脂质,血栓。

 

 

3.主支钙化

在《血管内超声钙化分析确定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交叉支架术后左回旋支狭窄的预测因子》这篇文章中,将77 例患者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ULMCA)非真分叉病变,并进行 IVUS 评估。进行术前 IVUS 以测量以下节段的横截面积:左主干、左前降支 (LAD) 口。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确定,左回旋支口支架后狭窄 (PSN-LCX) 定义为 LCX口存在超过 50% 的直径狭窄。

 

研究结果发现,27 名 (35%) 患者发生 PSN-LCX。与非 PSN-LCX组相比,PSN-LCX组更频繁地观察到通过 IVUS 确定的罪魁祸首病变处存在钙化斑块(81.5% 对 22.0%,p<0.001)。PSN-LCX组的钙弧显著高于非 PSN-LCX组(118.1°±69.9° vs. 36.9°±63.0°,p<0.001)。在多变量分析中,钙弧>60°是 PSN-LCX的独立预测因子(优势比:5.12,95% 置信区间:1.21-25.01,p=0.03)。

 

研究结论认为,在LCX(左回旋支)开口无明显病变的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中,最小管腔部位存在钙化,尤其是钙化角度超过60°,是LCX术后严重受累的预测因素。

 

 

4.汇集区

在《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评估: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动脉汇聚区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中,利用IVUS来评估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和后汇聚区(POC) 对无保护的远端左主干(LM)疾病的影响。通过纵向 IVUS 重建定义了 82 个 LM 分叉病变内的四个节段:(1) 开口 LAD,(2) POC,(3) 远端 LM (DLM)——来自 LAD-pullback,和 (4) 开口 LCX——来自 LCX-pullback。

 

研究结果发现,LM 内的术前最小管腔面积 (MLA) 和支架置入后最小支架面积 (MSA) 主要位于 POC 内(51% 和 71%)。在 ROC 分析中,在 6.1 mm2的 POC 内截断 MLA 预测显著的 LCX 隆突狭窄(85% 敏感性,52% 特异性,AUC = 0.7,95% CI = 0.57-0.78,P <0.01)。隆突近端 LM 远端支架置入后 MSA(包括 DLM 和 POC)与 POC 内的术前 MLA 呈正相关(r = 0.283,P = 0.02);POC<6.1 mm2内 PCI 前 MLA 的 48 个病灶明显小于 PCI 前 MLA ≥ 6.1 mm2的 25 个病灶 (7.5 ± 2.1 mm2 vs. 8.6 ± 2.0mm2,P = 0.04)。支架后 LCX 隆突 MLA 的独立预测因素还包括 POC 内的术前 MLA (β = 0.240, 95% CI = 0.004-0.353, P = 0.04)。

 

研究结论认为,POC 内的 MLA 是反映 LM 分叉疾病总体严重程度的良好替代指标,包括 PCI 前 LCX 开口部狭窄以及 PCI 后 LM 远端和最终开口 LCX 管腔区域内支架膨胀的能力,即POC区的最小官腔面积(MLA 6.1mm2)同样重要,与术后支架膨胀以及LCX开口面积密切相关。

 

 

5.IVUS预测侧支功能受损的准确程度

关于左主干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后LCX开口功能学异常的预测因素,在一项研究中,43 例 LCX 开口直径狭窄 (DS)<50% 的患者采用单支架交叉技术治疗 LMCA 分叉病变。LCX 中的血流储备分数 (FFR) 在 MB 支架置入后测量,MB 和侧支回拉 IVUS 在支架前和支架后进行。

 

研究结果发现,MB 支架置入后,18 名 (42%) 患者的 LCX 开口血管造影 DS > 50%,而只有 3 名(7%)患者的 FFR<0.80。LCX 开口内的术前MLA<3.7 mm2可预测支架后 FFR<0.80,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71%,阳性预测值 (PPV) 为 16% ,以及 100% 的阴性预测值 (NPV)(曲线下面积 0.80,P<0.001)。此外,LCX 口处>56% 的术前斑块负荷预测 FFR<0.80,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65%,PPV 为 14%,NPV 为 100%(曲线下面积 0.80,P < 0.001)。支架后 LCX 开口 DS>57% 预测 FFR <0.80,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88%,PPV 为 38%,NPV 为 100%(曲线下面积 0.962,P<0.001)。然而,LCX 开口内的支架后 MLA 与 FFR 无显著相关性(r=0.197,P=0.391)。

 

 

研究认为,在具有轻度 LCX 开口疾病的 LMCA 分叉病变中,使用单支架技术很少导致功能性 LCX 受损。由于小 MLA 很难预测功能性 LCX 狭窄,因此侧支治疗应基于支架后 FFR。

 

6.血管嵴-IVUS

在《浮动支架治疗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易损血管嵴解剖及开口病变》这篇文章中,涉及了71 例 LAD 开口部病变患者,他们在 LAD 中植入了药物洗脱支架,该支架完全或部分覆盖了左回旋支动脉的开口。没有进一步的干预计划。49 名患者在基线和治疗后均进行了IVUS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随访(16+/-12 个月)。

 

研究结果发现LAD 的血管造影显示立即成功率为 100%。然而,在 7 名 (10%) 患者的LCX开口中观察到明显的局灶性损伤,其中 3 名患者需要治疗。支架在LCX起点处的平均突出量为 2.48+/-0.91 mm。研究中确定的LCX开口损伤的唯一预测因素是血管嵴在IVUS上具有尖峰外观,在纵向视图中可见,并称其为“眉毛标志”。在 14 名具有此特征的患者中,有 13 名发生了血管嵴移位导致的局灶性损伤。总体而言,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4%。

 

研究结论认为,使用浮动支架技术治疗 LAD 开口病变是简单的,并且具有良好的中期结果,IVUS显示,具有特定易损解剖特征的血管嵴患者易发生LCX开口损伤,尤其关于血管峭的角度和长度,理论上认为血管峭的长度越长术后分支开口受累的风险可能越大。

 

 

7.血管嵴-OCT

在《单支架交叉技术后的侧支并发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预测》这篇文章中,研究在49 例(年龄:69.9 岁)接受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中,52 处无基线侧支(SB)狭窄的分叉病变。SB 并发症被定义为 SB 狭窄的血管造影恶化 (>75%)。在术前 FD-OCT 成像的基础上,评估斑块分布、SB 角、血管嵴尖端角(CT 角)和近端分支点到血管嵴尖端之间的长度(BP-CT 长度)。

 

研究结果发现,在 22 个病灶中观察到 SB 并发症。与无 SB 并发症的病灶相比,存在 SB 并发症的病灶 CT 上向 SB 对侧的偏心斑块分布明显更频繁(77.3% vs. 16.7%,P<0.01)。与无 SB 并发症的病灶相比,存在 SB 并发症的病灶 CT 角和 BP-CT 长度显著更小[29.5°(四分位距(IQR)22.3-44.3°)vs. 65.0°(IQR 42.5-90.0°)],P<0.001;1.20 mm (IQR 0.70-1.73 mm) vs. 2.25 mm (IQR 1.78-3.20 mm),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CT角度小于50°(曲线下面积=0.81,敏感性86%,特异性70%),BP-CT长度小于1.70 mm(曲线下面积=0.84,敏感性77%)。

 

这项 FD-OCT 研究表明,较窄的 CT 角度和较短的 BP-CT 长度是分叉支架术后 SB 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李教授解释说,从OCT影像可以评估从开口到嵴的距离,距离越短分支开口累及的可能性就越大,以及角度越小累及的可能性就越大。血管峭的角度小于50°,分叉近端到血管峭的距离小于1.7mm,以及凸向分支侧的偏心斑块分布,是主支支架术后分支严重受累的危险因素。

 

 

三、
总结

 

1.分叉病变需要在术前仔细评估,从而降低即刻和长期风险;

2.腔内影像学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主支和分支的血管大小,斑块负荷和性质特征,血管峭的形态,识别高危分叉病变;

3.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评估基于腔内影像学制定的更加精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是否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