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宁-中国OCT应用现状与临床研究进展
播放

相较于冠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更清晰的显像、更精准的测量与定位,在医学界被称为“光学活检”。OCT能更直观、更真实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及特性,做出接近病理水平的诊断,在OCT的指导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对ACS患者的治疗及管理也有了更新、更好的理念。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宁教授从多角度分析,重点为我们解读OCT在中国冠脉介入领域的应用热点与前景。

OC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05年,中国引进第一台冠脉OCT设备。该设备在应用时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其会阻断血流,图像呈现不稳定,还会造成部分患者因术中缺血时间太长,出现室颤。

 

2013年,第一台频域OCT在中国投入临床使用,主要进步点在于术中不用完全阻断血流。

 

2016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推荐OCT在阐明支架失败原因和优化支架植入的应用。

 

2017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提出基于OCT的精准ACS诊疗;总结了OCT优化和指导PCI治疗的临床标准与应用前景。

 

2019年,来自我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于波教授和贾海波教授,参与制订EAPCI(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首部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2年,第二部OCT中国专家共识即将出台(现处于修订阶段)。

中国冠脉OCT应用现状

2021年中国冠脉OCT应用总例数已达3万例以上。一方面,OCT近年在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针对该技术的临床知识水平与操作经验逐年提高;但同时,OCT在不同区域、省份及中心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导致OCT 整体使用率仍然较低,亟需进一步拓展应用,提升使用理念。

 

区域、省份及中心之间的发展不均衡:2021年中国OCT在PCI中的总应用率约为3%,仍有大量省份应用率小于1%,区域、省份间均存在明显差异。

 

 

各级别中心OCT应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年PCI手术量越大的中心OCT应用比例越高;年PCI手术量大于1000P的中心,整体OCT发展要快于年PCI手术量小于1000P的中心;年PCI手术量小于500P的中心OCT应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OCT在中国的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2017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总结了OCT在中国冠脉介入领域的应用热点与前景:ACS诊疗;易损斑块诊疗;指导及优化支架植入;分叉病变;钙化病变;BRS植入等。通过实践探索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OCT在PCI领域的应用,是OCT在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ACS诊疗

 

1. OCT能提供更真实、更精微的ACS斑块信息

 

OCT下常见的ACS罪犯斑块性质:

 

2020年,于波等专家发表的325名AMI患者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OCT发现74.5%的AMI患者存在分层性状斑块,其狭窄程度较一般斑块更重;梗死前心绞痛、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LDL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为患者斑块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

 

2.基于OCT评估,实现个性化ACS介入治疗

EROSION III研究重磅公布,OCT指导显著减少STEMI患者支架植入比例。

 

EROSION III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OCT指导心梗早期血管再通的STEMI患者后续策略选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对入组的246例急诊STEMI患者进行评估和筛选后,将226例经血管开通之后、造影显示狭窄≤ 70%的患者1:1随机分为OCT指导组(112例)和造影指导组(114例)。

 

 

主要有效性终点:直接PCI术中患者水平的支架植入率(Patient-level rate of stent implantation)。

 

主要安全性终点:1个月内包括心源性死亡、复发心肌梗死(MI)、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的再住院在内的复合事件发生率。

 

研究结果:

OCT指导组的患者中,43.8%接受了支架介入治疗,而造影指导组为58.8%。与造影指导组患者相比,OCT指导组的患者接受支架治疗的比例较低(差值为15%;P =0.024)。

 

 

中位随访1个月时,在主要安全性终点方面,相较于造影指导,OCT指导下的急诊PCI安全可行,未增加MACE事件的发生率,且相较于造影指导安全性有更高的趋势(P =0.67)。

 

 

研究结论:

在血管再通后合并有中度残余狭窄的STEMI患者中,与血管造影指导相比,OCT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急诊PCI期间支架植入率;针对STEMI患者,可考虑应用OCT指导和优化再灌注策略。

 

(二)OCT指导易损斑块治疗

 

OCT经常被用于识别高危病变,即“易损斑块”,如薄纤维帽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65μm)、伴随巨噬细胞浸润、胆固醇结晶。

 

 

同IVNS相比,由于OCT的分辨率更高更清晰,可以准确地测量纤维帽的厚度,从而能够更好地识别出TCFA。

 

2012年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出,OCT对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的识别与病理学有高度的吻合性,是斑块快速发展的独立预测因子。

 

2017年中华心血管杂志第45期中的一篇文章也提出,根据OCT图像反映的风险因子,提早干预高危易损斑块,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基于OCT图像,发现更高效的斑块易损性预测因子。2021年Deng et al.发表了关于载脂蛋白B/A1和斑块易损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了载脂蛋白Apo B/A1 的比例是斑块破裂、斑块侵蚀以及血栓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其预测能力较LDL更强。

 

 

OCT随访跟踪易损斑块药物治疗效果——安贞医院专家团队关于用OCT去判断阿利西尤单抗在降脂治疗过程中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

 

与标准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加入PCSK9抑制剂的治疗策略:更加显著地降低了LDL-C水平,OCT显示纤维帽厚度增加、脂质池角度减少均更明显。

 

(三)指导及优化支架植入

 

1.OCT优化支架植入的国际循环医学证据发展

CLI-OPCI 2012,OCT相比造影,心源性死亡和MI风险更低。

 

ILUMIEN Ⅰ 2015,OCT优化治疗策略。

ILUMIEN Ⅱ 2015,OCT可优化支架膨胀。

 

ILUMIEN Ⅲ 2016,OCT相比造影:提升MSA,降低MACE事件。

 

Pan-London 2018,OCT相比造影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住院期事件以及死亡率。

 

Light Lab 2020-2021,使用OCT全程指导PCI改变了88%的治疗策略,提高了手术效率,且无需增加额外造影剂用量。

 

Ilumien Ⅳ即将发布,对比OCT与造影指导PCI的手术结局与预后。

 

2.2017 OCT中国专家建议中的支架优化策略

 

(1)PCI术前:精准评估病变

斑块性质:建议使用OCT准确评估斑块性质,因为预处理的策略往往取决于病变的特性。如果需要植入支架,查看病变特征,选择预处理手段及分叉保护策略,为支架植入打好基础。

 

 

帮助选择支架长度和直径:选择支架直径和长度,也就是精确测量。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已经实现了自动选取参考帧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参考帧落在不稳定脂质斑块上,还要避免落脚点的参考血管过小。

 

 

(2)PCI术后:优化支架效果

查看支架植入后效果,主要看有没有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夹层、组织脱垂或者有没有支架内血栓。

 

 

(四)OCT指导分叉病变PCI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难点多,急性分支闭塞、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临床事件发生率高。OCT能够帮助术者实现分叉病变的量化评估,精准指导支架植入与优化。

 

欧洲&日本分叉病变介入协会共识推荐的OCT指导分叉策略:

  • 术前评价:罪犯病变性质;斑块成分评估;确认预处理效果;支架尺寸及长度。

  • 指导支架植入:精准定位支架;确认MSA及膨胀率;确认分叉嵴角度;指导术中Re-wire。

  • 识别和评估并发症/支架失败原因:边缘夹层;贴壁不良;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

 

基于OCT信息,量化分析斑块,选择最优策略。2020年,陈少良团队进行的一项分叉病变临时支架术回顾性研究显示,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分支病变长度超过10mm的病患靶血管心梗率显著更高;分支病变长度≥10mm、存在易损斑块和真性分叉病变是术后TVMI的三个独立预测因子。

 

该研究共纳入405例行临时支架术的分叉病变,根据冠状动脉定量分析将患者分为长分支病变组(分支病变≥10mm)和短分支病灶组(分支病变<10mm),主要评估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对比患者预后。

 

启示:双支架术对存在长分支病变、易损斑块及真性分叉病变的情况是更好的选择。

 

(五)OCT指导钙化病变PCI

 

钙化病变PCI后的死亡、心梗、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再狭窄率均更高,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和IVUS相比,OCT能够准确评估钙化斑块的厚度,帮助术者选取、执行合适的预处理策略,确保充分预处理,避免重度钙化在PCI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基于OCT的钙化评分机制,评分为4的钙化病变预后显著更差,应考虑进行旋磨预处理。

 

  • OCT能够优化旋磨效率与结果

2021年日本旋磨专家共识指出:OCT能够准确识别钙化的厚度,指导合理的旋磨头尺寸选择,提高旋磨减容的效率。

在我国,2021年由王伟民专家团队发表的一项对照研究显示,OCT对比IVUS指导旋磨最终所得支架膨胀率显著更高。所以对于钙化病变,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推荐首选OCT进行评估指导。

 

  • OCT钙化病变标准治疗流程——2021中国专家共识

推荐使用OCT进行钙化评分、评估旋磨效果、选择旋磨头尺寸,并在支架植入后再次评估,确保支架的充分膨胀。

 

 

(六)BRS植入

 

1. OCT指导BRS治疗——PSP流程

 

OCT对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显示更清晰,是指导BRS植入的首选手段。

 

术前Pre-dilatation:

  • 提高血管的顺应性,防止支架内球囊过度扩张导致边缘夹层。

  • 确保BRS支架小梁能支撑住斑块,最大限度地减少切应力和血小板活化。

  • 减少术后贴壁不良的发生。

 

术后Post-dilatation:

 

  • 保证MSA最大化,避免膨胀和贴壁不良。

  • 支架梁嵌入斑块,提供充分支撑的同时,激活血管积极的重构。

  • 尽可能减少剪切力和血小板活化。

 

2. OCT全程指导BRS植入流程——2020中国专家共识

 

术前:确认斑块性质、BRS长度和尺寸

 

术后:优化植入效果,确保充分扩张

 

总结

OCT技术近年来在中国快速发展,术者的临床知识水平与操作经验均有提高,但OCT在中国的总应用率仍然较低,并呈现发展不均衡的特点。经过不断探索与积累,中国该领域相关专家团队逐步总结出了体系化的OCT应用理念与临床经验,并在世界范围内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证据。

 

郭宁教授指出,中国OCT临床试验的开展将为OCT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精准的方向,能够更好地推动腔内影像学的精细化发展,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