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颞叶痴呆(FTD)是一组以选择性额叶和(或)颞叶萎缩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痴呆综合征,由于涉及的突变基因、病理蛋白及受累脑区不同,呈现多种临床表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余舒扬教授带来一例FTD患者教学查房,并为我们详细讲解FTD的相关临床知识。
1.基本情况:患者,女,56岁,初中文化水平,右利手。隐匿起病,进行性加重。
-
3年前 生动视幻觉:看到虫子及过世亲人。
-
2年前 近记忆力减退:做饭忘记放盐等。
-
1.5年前 性格改变:说话减少,不爱与人交流。
-
1年前 行为异常:行为懒散,不愿意做家务;无目的小动作增多;会去摸陌生人的袖子抓别人手等。
2.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3.查体
-
卧位右侧血压109/79mmHg,左侧血压103/81mmHg,心率78次/分,心律齐,未及明显杂音;
-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4.神经系统查体
-
神清,语利,人物定向力正常,时间、地点定向力、记忆力减退,计算力粗测正常;
-
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
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
-
双侧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不配合,Romberg征(-);
-
双侧深浅感觉对称,四肢腱反射对称引出;
-
双侧Hoffmann征(-),双侧Babinski征(+);
-
颈软,脑膜刺激征(-)。
初步定位:枕叶、颞叶、海马、额叶、顶叶+双侧锥体束。
5.影像学检查
(1)头MRI:可以看到该患者大脑前部皮层萎缩较后部严重,额叶和颞叶更为明显。
(2)头PET-CT:结构及功能影像学提示额叶、颞叶受累为主。
6.定性诊断
“midnights”原则:M(代谢)、I(炎症)、D(变性)、N(肿瘤)、I(感染)、G(内分泌)、H(遗传)、T(中毒)、S(卒中)、其他。
7.辅助检查
-
血常规+CRP、尿常规、便常规、凝血6项、糖化血红蛋白、心梗3项+B型钠尿肽、红细胞沉降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3项、补体C4、补体C3、垂体性腺8项、甲功8项、肿瘤标志物(女性)未见明显异常。
-
生化35项:总胆固醇6.0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56mmol/L↑,载脂蛋白B 1.23g/L↑,同型半胱氨酸18.19μmol/L↑。
-
血液系统3项:叶酸3.63ng/ml↓。
-
自身抗体谱:组蛋白抗体↑。
-
术前8项病毒筛查: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
-
腰穿压力120mmH₂O。脑脊液常规、24小时IgG鞘内合成率、寡克隆蛋白、神经元抗原谱抗体1gG(血液+脑脊液)、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抗体(血液+脑脊液)、形态学:均未见明显异常。
-
脑脊液生化:腺苷脱氨酶0.1U/L,脑脊液氯化物127mmol/L,脑脊液糖3.89mmol/L,脑脊液蛋白47.8mg/dl↑,乳酸1.6mmol/L。
8.诊断
定性:D(变性)。
鉴别:DLB?额叶变异性AD?后部变异性AD?bvFTD?
1.FTD临床分类
(1)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
(2)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中非流利变异型(nfvPPA);
(3)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中语义变异型(svPPA);
常与3种表现运动缺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重叠,即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运动神经元病(MND)。
2.诊断标准
(1)nfvPPA:语句中的语法缺失和言语失用
(2)svPPA:命名障碍和单词理解障碍
3.MRI-VBM
共同特点:脑岛、前扣带回受累。
-
bvFTD:额叶、颞叶,非对称性多见,右侧更著,可同时累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海马、基底节和丘脑。
-
nfvPPA:左侧额叶、颞叶为主。
-
svPPA:左侧前下颞叶为主。少数可表现为右侧颞叶受累,表现为面孔失认、记忆障碍和行为改变。
-
不同亚型之间可能出现转变,如nfvPPA合并顶叶、皮质下和脑干受累,可能进展为CBS或PSP;svPPA出现双侧低代谢可进展为bvFTD。
4.疾病重叠
(1)FTLD-MND
-
临床、病理和基因等方面证实FTLD-MND是连续疾病谱。
-
共同病理蛋白及基因包括:TDP-43;C9ORF72、TBK1、CHCHD10、GRN等。
-
尚无FTLD-MND统一诊断标准,多采用各自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
(2)FTLD-CBD
-
CBD-FBS(额叶行为空间综合征):行为或人格改变、执行功能障碍及视空间功能障碍,3项中满足至少2项。
-
CBD-nfvPPA:语法错误+语法或句子理解障碍而单个词语理解相对保留/语言产生困难(言语失用)。
-
共同遗传因素:MAPT、GRN、C9ORF72等。
(3)FTLD-PSP
-
PSP-bvFTD:以行为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以下5项中至少3项:冷漠;思想迟钝;执行功能障碍;语音流畅性降低;冲动、脱抑制、固执。
-
PSP-nfvPPA:早期类似nfvPPA,后期出现典型PSP症状,至少符合以下1项:非流利/语法变异或语法缺失和/或电报式语言性;进行性语言失用。
-
共同遗传因素:MAPT基因点突变(152A→T)。
5.FTD遗传因素
-
FTD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参与:30%-50%的患者至少一个亲属有类似症状;10%-15%的患者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
家族性FTLD常见突变基因:MAPT、GRN、C9ORF72。
-
散发性FTLD常见突变基因:CHCHD10、GRN、C9ORF72。
-
MAPT:颞叶、额叶、顶叶和基底节萎缩,多种tau蛋白阳性包涵体。行为改变、语言障碍、情景记忆减退、帕金森样症状(可合并CBD或PSP临床表现)。
-
GRN:不对称性和广泛性,额叶、下顶叶、后颞叶、TDP-43包涵体为最常见的神经病理亚型。临床变异型最大,主要临床诊断为bvFTD,其次为nfvPPA。
-
C9ORF72:弥漫性萎缩,包括额叶、颞叶、顶叶、岛叶、后皮质区域、丘脑和海马等皮质下结构,神经病理亚型主要表现为TDP-43包涵体。最常见临床类型为bvFTD、ALS或两者兼有。
建议:①对有明确痴呆家族史、早发的散发性病例及特殊临床表型、叠加综合征患者尽早进行基因检测;②如候选基因检测阴性,可考虑全基因或全外显;③C9ORF72基因采用重复引物PCR技术检测。
6.FTLD常用评估量表
FTLD-CDR:额颞叶变性改良的临床痴呆评定量表;MMSE: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NPI:神经精神问卷;FBI:额叶行为问卷;FAB:额叶评估量表;BNT:波士顿命名测试;CRRCAE: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BI:剑桥行为问卷;APEHO:食欲和饮食习惯问卷;UPDR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位置表;PSPRS: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评定量表;ADL:日常生活作力。
7.FTD神经生物标志物
(1)T-tau、P-tau181和Aβ42有助于区分FTLD和AD
-
有研究发现P-tau181和Aβ42联合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75%和94%。
(2)联合NfL水平可进一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神经丝(NfL)即神经丝轻链和磷酸化的神经丝重链,是构成轴突细胞骨架的重要蛋白质,其在脑脊液中水平升高被认为是轴突损伤的标志。
-
大型队列研究显示70%以上FTLD患者脑脊液中NfL水平升高,但其水平范围与AD有相当大的重叠,表明仅用NfL不能很好区分AD和FTLD。
-
P-tau181、Aβ42联合NfL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86%和100%。
8.FTD对症治疗
(1)非药物治疗
-
康复治疗:认知干预、语言康复、运动和功能锻炼。
-
姿势不稳:助行器、物理康复治疗。
-
吞咽困难:体位调整、改变饮食结构、管饲肠内影响支持。
-
其他:社交及兴趣爱好培养、改善居住环境、试听器改善感官刺激、照料者支持、社区支持。
-
最新研究: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目前还没有明确批准用于治疗FTD的药物。
另外,有报道催产素(Oxytocin)用于额颞叶痴呆的2次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可能对减轻患者社交冷漠有一定作用。
9.FTD疾病修饰治疗
(1)大部分试验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FTD:C9orf72重复扩增、GRN突变、MAPT突变。目前,关于尼莫地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试验已证明并未成功,其他试验还在进行中。
(2)少数试验针对伴有tau病理的散发性FTD
FTD在临床中可呈现多种表型,主要分为bvFTD、nfvPPA和svPPA三组临床亚型,常与三种运动障碍疾病共存,即CBD、PSP和MND。神经心理测评有助于确认临床分型,脑脊液病理蛋白及遗传基因检测有助于鉴别病理诊断。目前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疾病修饰治疗的相关研究有望带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