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凝心聚力促规范,协同创新护心康——房颤综合管理论坛顺利召开

浏览量:4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高致残率、高并发症风险的特点,给患者生命健康与临床诊疗工作带来双重挑战。推动房颤管理从“指南”走向“实践”,破解诊疗规范化、效率化、多学科协作难题,成为心血管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议题。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房颤综合管理论坛(一)、(二)接续进行。两场论坛分别聚焦 “通用规范与学科发展”、“细分场景与精准管理” 两大核心方向,汇聚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通过主题报告、互动研讨的形式,构建起 “全方位、多层次、强实操” 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房颤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本论坛上半场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军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张震教授主持。下半场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惠芳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志福教授主持。

 

主题报告 洞见前沿

 

两场论坛共计9场核心报告,从通用规范到细分场景、从理念升级到实践落地,层层递进覆盖房颤管理全维度,专家们的分享兼具深度与实用性。

 

(一)论坛一:筑牢基础,推动房颤管理规范化发展

 

吴书林教授——房颤规范化管理:指南与实践的差距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直击房颤诊疗的核心矛盾——“指南与实践脱节”。他通过临床研究对比,分析了指南推荐方案在基层医疗机构落地时面临的“忽视综合管理、抗凝治疗不足与不当、随访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房颤的规范化管理是一场需要医疗体系、医生和患者三方共同努力的持久战”。

 

侯旭敏教授——用好绩效管理思路提升房颤管理水平

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教授从“管理视角”创新解读房颤诊疗。她提出,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房颤管理,通过“设定诊疗指标(如抗凝达标率、随访率)、优化科室协作流程、建立医师激励机制”,可有效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报告中分享的上海胸科医院实践案例,为参会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模式。

 

禇丹奇教授——信息化慢病管理助力专科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禇丹奇教授聚焦“数字技术赋能房颤管理”。他介绍,依托医院电子病历八级建设成果,通过搭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数字技术平台,可实现房颤患者的“远程监测、用药提醒、风险预警”,不仅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负担,还能提升患者长期管理的依从性。报告中展示的阜外医院信息化平台运行数据,证明了技术对专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王海雄教授——房颤规范化管理助力心血管学科建设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王海雄教授将房颤管理与“学科建设”深度绑定。他指出,房颤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分支,其规范化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科室综合实力——通过建立“房颤亚专科团队、标准化诊疗路径、多学科会诊机制”,既能提升房颤诊疗效果,还能带动心内科整体诊疗能力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

 

田颖教授——房颤的内外科联合管理

德州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田颖教授聚焦“复杂房颤诊疗突破”。她强调,对于合并结构性心脏病、难治性房颤患者,“内外科联合”是更佳的解决方案——心内科负责术前评估、术后药物管理,心外科开展微创消融或外科手术,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治疗成功率。报告中分享的多例联合诊疗成功案例,为参会医师提供了实战参考。

 

(二)论坛二:精准突破,破解细分场景管理难题

 

薛玉梅教授——老年房颤患者综合管理思路

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以“老年房颤患者管理思路-CARE”为核心框架,深度剖析老年群体诊疗特殊性,指出老年房颤患者多合并多重基础疾病、脏器功能退化,抗凝治疗出血风险平衡与用药调整复杂度高,提出“风险分层评估+个体化用药+多学科协同”综合管理模式,围绕共病及危险因素管理、抗凝治疗依从性与风险平衡、症状改善(含导管消融策略调整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密切监测)、老年综合评估等维度展开详细解读,为临床破解老年房颤诊疗难题提供清晰可操作的实践指引。

 

蔡跃红教授——心律失常亚专科提升经验分享

潍坊市人民医院蔡跃红教授围绕“心律失常亚专科建设”分享实践经验。报告中,蔡教授强调通过“聚焦亚专科特色、强化多学科协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策略,可快速提升心律失常诊疗的专业化水平。例如,在房颤管理中,医院构建了覆盖“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周期的标准化流程,同时联动心内科、心外科、老年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组建协作团队,还通过搭建区域学术交流平台,持续输出“潍坊经验”。这一模式不仅为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思路,对基层及中大型医院的亚专科发展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郭志福教授——房颤患者院内管理流程优化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志福教授直指房颤患者院内管理流程痛点,提出传统模式存在科室衔接不畅、检查等待时间长、诊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患者就医体验与治疗效果,进而分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涵盖加强专业及院内持续建设、构建主动识别筛查流程体系、推行标准化规范化诊治管理、建立多学科协作联动机制、落地数字化随访流程、完善转诊联动机制的多维度优化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缩短了患者从入院到治疗的平均时间,诊疗合规率显著提升,为各级医疗机构房颤院内流程优化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样本。

 

刘少稳教授——房颤进入早诊早治节律控制时代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带来前沿理念分享,宣告房颤管理已迈入“早诊早治+节律控制”的新时代。他结合多项临床研究数据强调,早期导管消融是节律控制的有效方法,可延缓房颤进展、减少不良事件,即便对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也同样适用;同时,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房颤负荷是评估消融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且与多种房颤不良事件密切相关。最后,他呼吁临床医师重视早诊早治,将节律控制理念融入日常诊疗。

 

双线发力,绘就房颤管理新蓝图

 

两场论坛虽以主题报告为主,但每场报告后均设置了简短互动环节。参会医师围绕 “基层信息化管理落地”“老年患者抗凝剂量调整”“亚专科建设资源保障” 等问题积极提问,专家们结合自身经验逐一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多位参会医师表示,两场论坛的报告“接地气、有干货”,从指南落地、学科建设到细分人群、流程优化,两场论坛全方位覆盖房颤诊疗核心需求,既筑牢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又破解了细分场景的实操难题。不仅为心血管领域医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交流平台,更凝聚了行业共识,推动房颤诊疗向“更规范、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未来,期待更多此类学科聚焦论坛的举办,持续汇聚心血管领域智慧,共同推动房颤诊疗规范化、精准化发展,为降低房颤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贡献力量,让更多房颤患者在医学进步的护航下,拥抱健康生活。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