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机械循环支持论坛:聚焦MCS全路径管理,擘画学科高质量发展新篇

浏览量:3376

 

及时、有效的机械循环支持(MCS)是挽救危重症心脏病患者生命的关键。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机械循环支持(MCS)论坛上,国内心血管领域名家云集,以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解读为导引、以MCS临床高效、规范应用为圆心,系统梳理了从早期识别、循环支持到长期管理的MCS全路径,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擘画出新蓝图。

 

 

此次论坛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晓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燕博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宝霞教授的联袂主持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静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宇石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爽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日红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贺玉泉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陈静教授:2025 ACC专家共识——心源性休克的评估与管理

陈静教授基于2025 ACC专家共识,围绕CS的评估与管理进行了重点解读。在临床评估层面,陈静教授强调应采用共识推荐的“SUSPECT CS”工具作为快速筛查标准,实现早期识别与风险分层;在管理策略方面,遵循“黄金一小时”救治原则:首个黄金一小时内,应迅速识别CS并恢复有效组织灌注,将MAP维持在60~65 mmHg;若初始处理及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应在第2个黄金一小时内迅速启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如IABP、Impella)以维持终末器官灌注,缓解除心脏外其他器官功能不全;在第3个黄金一小时内,治疗重点转向循环辅助支持的精准降级/撤除,若患者心功能仍未恢复,且符合相应指征,应考虑过渡至LVAD植入或心脏移植等高级治疗策略。

 

王宇石教授:2025POQI/ERAS-C共识报告解读——临时机械循环支持的升级和降级

王宇石教授对2025POQI/ERAS-C共识报告进行解读,针对临时机械循环支持(tMCS)设备的升级/降级问题,深入探讨了CS中启动tMCS的触发条件、tMCS支持效果的监测与评估、tMCS撤机适应证的评估与判定、患者无法撤离tMCS时的应对策略这四大核心议题。王教授强调,及时启动并升级机械循环支持对改善CS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若初始策略效果不佳,可能需要升级设备。在整个治疗管理过程中,跨学科团队的协作,对本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了解,以及与三级转诊中心的协调均至关重要。此外还应根据中心能力,及时适当地提供机械循环支持的降级治疗、向持久性疗法的过渡或姑息治疗。

 

黄日红教授:临时机械循环支持的最佳管理实践——2025 POQI/ERAS-C共识报告解读

围绕《2025 POQI/ERAS-C共识》,黄日红教授从目标设定、多中心协作、通气策略、气体交换目标、抗凝时机及并发症管理等九大维度,系统阐述了tMCS的最佳管理路径。在通气管理方面,建议采用优化气体交换、促进人机同步及最大限度减少肺损伤的策略;在气体交换目标上,潮气量(4~10 ml/kg IBW)、PEEP(3~10 cmH₂O)、平台压(<28 cmH₂O)及驱动压(<16 cmH₂O)应被视为最低通气目标,并逐步推动患者向自主通气模式过渡、降低呼吸做功,最终实现撤机。黄日红教授强调,tMCS的有效实施须依靠专业团队,期间需同步优化器械通气、镇静镇痛与抗凝管理,同时高度重视早期康复、标准化监测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可以全面提升临床疗效与患者预后。

 

杨爽教授:成人体外膜氧合辅助期间感染防控专家共识解读

杨爽教授从共识背景、ECMO辅助期间的感染诊断/定义、感染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等维度入手,对《成人体外膜氧合辅助期间感染防控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杨爽教授表示,该专家共识对ECMO辅助期间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两方面相关临床问题给出了详细的推荐强度与证据评分:(1)核心在于对ECMO管路进行全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包括置管时追求最大无菌屏障、辅助期间加强置管处评估与维护、减少管路破坏等。(2)应对患者实施精细照护,如使用氯己定进行口腔和全身消毒、尽早实施浅镇静与肠内营养等。(3)在感染监测上,主张“按需送检”并应用mNGS等技术,最终目标是通过每日评估,尽早撤除ECMO,以从根本上降低感染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

 

贺玉泉教授:2024 EHRA/HFA临床共识声明解读

贺玉泉教授围绕连续血流左心室辅助装置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这一主题,从共识背景与目的、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危机场景管理、技术支持与保障、回顾与展望六个方面对2024 EHRA/HFA临床共识声明进行了详细解读。贺玉泉教授指出,当前连续性血流左心室辅助装置已成为终末期心衰的标准治疗方案,针对2021 ESC心衰指南中LVAD患者心律失常管理的不足,2024 EHRA/HFA临床共识声明明确了药物治疗的优化策略,规范了导管消融的临床应用路径,并制定了管理清单,为临床提供了可操作的共识建议。此外,有关GDMT治疗作用的不确定性、抗凝方案的长期管理争议、导管消融的长期疗效数据缺失等问题,仍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结语

 

本次论坛以指南共识为引领,以临床规范应用为核心,系统梳理了MCS全路径管理策略,不仅为危重症患者构筑起更坚实的生命防线,更擘画了学科协同发展、医疗质量持续提升的新蓝图。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与各界携手,以精准医疗赋能临床实践,以体系化建设畅通诊疗路径,共同推动我国危重症心脏病诊疗迈向精准化、规范化、同质化的新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3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