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鲁锋教授团队成功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MemoSorb®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在纯超声引导下完成了院内首例治疗长隧道型PFO合并膨出瘤的复杂病例。为患者解决了长达10年的偏头痛困扰。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彰显了医院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为更多PFO相关病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目前,经皮介入封堵是解剖条件合适的房间隔缺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介入手术使用的镍钛合金封堵器植入后终生存于体内,导致部分患者发生金属过敏、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为克服金属存留的近远期并发症,同时避免放射线和金属毒性等医源性损伤,本文报道1例单纯超声引导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金属过敏的儿童房间隔缺损患者,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MemoSorb®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成功封堵近主动脉根部儿童房间隔缺损
本例患者出生时因感染住院检查,超声发现有房间隔缺损。由于当时患者为新生儿,缺损有自愈可能,故予以处理后,出院并后续观察随访。
本病例中,患儿的室间隔缺损位置较为特殊,缺损位置较高,靠近主动脉瓣且距离不足2mm,术前超声提示存在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若采用传统金属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可能存在磨损瓣膜、影响主动脉血流的潜在风险,进而影响患儿的近远期预后。
患者于半月前医院体检,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为房间隔缺损,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
患者:女,29岁,头痛伴一过性头晕7个月有余。现病史:反复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窒息感,伴有反复头痛,多发生在两侧颞部,呈搏动感,持续数小时,伴有头晕,自诉吸氧后症状缓解。现患者为行进一步治疗,至我院就诊,门诊拟“卵圆孔未闭”收治住院治疗。
本例患者拥有长达30年的偏头痛史,每次头痛发作持续几小时到数日不等,各方治疗未有缓解,且晕厥2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患者偏头痛在封堵器植入后得到缓解,术后一年症状明显缓解,生活不再受偏头痛影响,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本病例患者为2岁儿童,出生后4个月左右检查出室间隔缺损,后续两年内共5次随访均查出典型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特征,并伴有三尖瓣轻度反流和左室假腱索。
授课时间:2025年2月27日19:00-20:00
患者4年前因脑梗出现头痛,为隐痛,呈持续性,可以忍受,未对睡眠、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未服用止痛药物治疗,脑梗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门诊完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卵圆孔未闭,且卵圆孔右房面呈条索样强回声(考虑隔膜样结构可能大)。
本例患者为膨出瘤型房间隔缺损,术前经胸超声检查缺损为11mm,术中食道超声复测,缺损大小约9.59 mm,其中患者的房间隔中段膨出基底部约28.3 mm,综合考量选择20规格可降解ASD封堵器,14F可降解封堵器介入输送系统。
近日(2月11日),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唐跃教授的指导下,由心血管外科副主任杭永斌教授主刀,成功完成全国首批"可降解封堵器联合纯超声引导"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手术。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赵琦峰教授团队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成功应用MemoSorb®可降解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在纯超声引导下完成一例青少年PFO合并偏头痛的介入治疗。此次手术是浙江省心外科领域首次成功应用可降解封堵器治疗PFO的临床案例,标志着该团队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上的创新与进步,同时也为未来浙江省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患者:女性,长期剧烈头痛。右心声学造影:采用手振生理盐水,左侧肘静脉注入后,右房、右室顺序显影:Valsalva动作后,在4个心动周期内,左心可见大量造影剂微泡通过,右向左分流Ⅲ级。右心声学造影提示:Valsalva动作后,见大量房水平右向左分流(RLS III 级) 院内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
近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一附院)心内一科张园园主任结构团队成功开展院内首例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植入手术,帮助一名长期偏头痛合并PFO的年轻女性患者完成可降解封堵治疗,解决其常年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