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样新、王景峰、张海峰教授团队,利用UK Biobank队列,分析探讨了EAT-Lancet饮食模式对生物学年龄及预期寿命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utrition期刊。
6月7日 中国北京 线上线下同步
临床证据提示,对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可能带来临床获益。然而,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支持这一策略适用于以下两类患者:中度AS患者或无症状的重度AS患者。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部分研究结果即将公布)将为这类患者的最佳管理策略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会议吸引了全国百余位临床与超声医师参与,通过专家讲座、现场互动讨论与多学科对话,共探超声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本例患者有罕见的镜面右位心,发病率约0.01%,其形态犹如心脏的镜面观,血管通路与常人相反。
本病例患者年龄较小,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开口大于肺动脉端开口,为“漏斗型”PDA,术中实测最窄处为4.71mm,主动脉侧开口大小为10.23mm,长度为7.48mm。
该病例是东北地区首例应用经胸小切口全降解封堵器的成功案例,接受手术的患儿年龄仅8个月,为目前全降解封堵器临床应用中年龄最小的患者
作为大会核心板块的"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与可降解封堵器论坛",于5月17日汇聚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革命性成果——MemoSorb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研发创新、临床应用、共识制定解读与技术培训体系建立等展开全天深度研讨,将进一步推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可降解”创新技术全国地区的普及落地与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2025年5月1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14期精彩再度袭来。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75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ACS合并全身风团样皮疹,病因究竟为何?下一步治疗何去何从?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影响了大约12%的75岁以上老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无症状且不严重的AS患者中,心脏损伤对预后的重要性支持了将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推进到疾病早期的治疗主张。近期,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杂志发表的一篇综述,为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见解。该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干预的潜在益处在于包括预防心脏损伤进展和减少心血管住院治疗,同时需要与AVR后早期手术风险和随后的终生管理相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2025年5月17日,由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海淀区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共同协办的第二届2025年心脏重症多学科菁英论坛于北京圆满举办。 本届论坛以“心原性休克”为主题,汇聚来自全国多家顶级医院的专家学者,围绕前沿学术动态、先进诊疗技术、多学科协作等热点话题,深入探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心脏重症的诊疗思路与经验。现场学术氛围热烈,观点交锋精彩纷呈,与会学者们在学术交响中,为守护生命之心奏响时代强音!
5月30日-5月31日,泰尔茂模拟演练综合培训工坊即将于OCC 2025正式开放,报名通道开启,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报名从速!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在其专题讲座中全面回顾PCI发展历程,并基于药物涂层球囊(DCB)深入探讨介入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降脂策略的临床落地,“至信降脂大咖谈”系列学术活动应势启航!本期会议特别邀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致开场辞并主持会议,随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琼教授将带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启示:基于AHA2024中国研究探讨我国降脂策略新思路》专题报告,系统解析PCSK9抑制剂在中国人群中的循证证据与应用策略,为临床决策提供权威指导。最后,两位专家将针对血脂管理热点话题进入深入对话,为与会者带来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学术交流。
主动脉瓣狭窄(AS)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与显著增加的死亡率及医疗负担密切相关。现行指南建议对伴有症状或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重度AS患者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对无症状且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重度AS患者采取临床监测(CS)。在重度AS患者中,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常难以对症状进行准确评估。AS的进展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心脏损伤,且患者可能在无症状阶段突然出现心力衰竭或猝死。既往观察性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RCT)表明,相较于临床监测,对无症状重度AS患者实施早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与
房间隔穿刺位点的选择对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手术(TEER)至关重要,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穿刺高度不够时不但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也会增加腱索缠绕风险。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逸蒋教授分享了一例在极限穿刺高度条件下,成功完成广泛重度高脱垂二尖瓣反流修复的典型病例,展现了当穿刺高度不够时标准化的方法与策略。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考。
主动脉瓣反流(AR)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临床领域的重要关注点。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解剖影像评估在AR的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决策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逐渐被纳入主动脉瓣反流的综合治疗体系,强调从早期筛查、动态评估到个体化干预与长期随访的闭环式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整体预后。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霖教授围绕“主动脉瓣反流的解剖影像评估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专题讲座。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考。
2025年4月25日下午,在第十四届胸痛中心大会(CCPCC2025)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介绍了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2024年度报告。报告包括心脏瓣膜病介入技术进展、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建设发展情况、NTCVR数据库流行病学现况等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