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心外科团队在《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杂志中报道了一则罕见病例,涉及一例因反复胸痛发现的慢性LVP,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且无明确心肌梗死病史。最终该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治疗,表明手术是治疗慢性巨大LVP的安全有效选择。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黄焕雷、赵俊飞、何成昌教授团队及心内科苏照海教授共同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生命护航手术,应用ScienCrown瓣膜为一位近80岁、既往历经手术失败、基础状况极差的高危患者实施了极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经股动脉途径TAVR手术,这也是该新型介入瓣膜在江西省的首例植入。此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在复杂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进展,达到了区域领先水平。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基因组与精准医学理事会(GPM)与长城会联合举办的“遗传性心脏病的基因靶向治疗”专题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杜昕教授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Pankaj Arora教授共同主持。四位海内外顶尖专家,从基因诊断的挑战,到小分子药物、再到前沿的基因疗法,系统性地描绘了遗传性心血管病精准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遗传性心脏疾病的精准诊疗”专题论坛成功召开,聚焦遗传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解读与精准药物创新。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田庄教授受邀作题为 “肥厚型心肌病药物治疗进展” 的主题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来肥厚型心肌病在基础研究、病理生理机制探索及靶向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引发现场专家的高度关注。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一场由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与长城会联袂举办的“2025年斑块评估新进展”专题论坛在线上盛大召开。论坛由南京市第一医院的陈绍良教授与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武装部队医院的Mirvat Alasnag教授共同主持。多位国际顶尖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围绕冠脉斑块的无创与有创评估、人工智能(AI)的应用等前沿话题,共同描绘了一幅超越传统血管造影“管腔魅影”的精准诊疗新蓝图。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一场由美国心律学会(HRS)与长城会联袂呈现的“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s)的创新进展”专题论坛在线上隆重举行。论坛阵容堪称豪华,由HRS前任主席Mina K. Chung教授、现任主席Kenneth A. Ellenbogen教授和候任主席Sana Al-Khatib教授三代领导层核心成员领衔主讲,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CIED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未来方向。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举办的"BRICS @ GW-ICC:金砖心血管共同挑战和合作"联合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受邀作题为《中国心力衰竭2024–2025》的重磅报告。作为我国心衰领域长期的临床研究者,张健教授基于全国大规模数据,对我国心衰患者现状、诊疗质量、药物治疗落实情况及国际对比进行了系统梳理,为现场专家呈现了中国心衰管理的最新全貌。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一场由《欧洲心脏杂志-心血管药物治疗》(EHJ-CVP)与长城会联袂举办的“血脂与脂蛋白的议题与争议”专题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孙艺红教授与日本国立病院机构京都医疗中心的Koji Hasegawa教授共同主持。多位国际顶尖专家围绕学术发表、甘油三酯争议、特殊人群血脂管理及基因治疗等前沿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对话。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欧洲心律协会(EHRA)与长城会联合举办的“脉冲电场房颤消融术(PFA)”专题论坛在线上火热进行。本次论坛由EHRA现任主席、奥地利林茨伊丽莎白医院的Helmut Pürerfellner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蒋晨阳教授共同主持,四位全球顶尖电生理专家围绕PFA的工作原理、麻醉选择、器械进展及未来地位等核心议题,进行了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权威解析。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举办的“2025年我国心血管最新临床研究盘点”论坛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桑才华教授对备受关注的PROMPT-AF研究进行了系统解读。该研究以“2C3L消融术式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为核心策略,面向持续性房颤这一消融领域最具挑战性的患者人群,为提升术后窦律维持率提供了新的证据基础。
近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脏结构团队成功完成华中地区首例全超声引导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院长团队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术中成功应用Evolut PRO 29mm瓣膜,为一例Type 1型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实现精准介入治疗。该病例解剖结构复杂,术中在纯超声引导下克服输送系统同轴性不佳等挑战,通过精准调整释放深度,最终实现生物瓣稳定锚定与功能良好,术后仅见微量瓣周漏,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此次手术标志着华中地区在“零射线、零造影剂”TAVR技术领域实现重要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杜华安教授团队,成功应用MemoLefort左心耳封堵器为一位73岁高卒中风险的阵发性房颤女性患者实施了一站式“PFA+左心耳封堵”手术。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沈中华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一例复杂危重症患者的腔镜辅助下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65岁男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术前超声提示Type 1型二叶式主动脉瓣伴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增宽,瓣膜解剖结构复杂。凭借丰富的微创心脏外科经验,沈中华教授团队术前制定详尽的胸腔镜下主动脉瓣置换策略,术中精准操作,成功为患者植入雅培全新一代Epic Plus生物瓣膜,术后超声提示瓣膜功能良好,无瓣周漏。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已康复出院。
面对高龄复杂心衰与利尿剂抵抗的困局,依靠综合管理,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2025年11月25日12:00-13:00直播,欢迎观看!
2025年11月22-23日,第三届印度尼西亚国际心血管峰会(The 3rd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Summit, IICS 2025)在雅加达举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担任峰会演讲嘉宾,向世界传递中国心力衰竭管理的实践与突破经验。
在2025年MemoSorb可降解封堵器病例创新大赛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星烨医生分享了一例生物全降解封堵术。患者为7岁男性,因“发现心脏杂音7年”就诊,超声确诊为室间隔膜部瘤并缺损,术中DSA与超声复测发现解剖结构特殊且颇具挑战,呈“长隧道、大瘤底、小出口”的细腰形态,且瘤体紧邻主动脉瓣与三尖瓣。此类特殊形态对封堵器提出了极高要求,首次干预尝试因输送系统对心脏结构的刺激而中止,二次干预成功应用了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凭借其卓越的自适应性,最终在实现完美封堵的同时,出色地保护了毗邻瓣膜的功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一场由美洲华人心脏协会(CNAHA)等联合举办的“心脏再生与疾病治疗的新策略”专题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夏勇教授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Jiandong Liu教授共同主持。四位在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顶尖科学家,分享了各自团队在心脏修复、基因治疗、表观遗传学和代谢重编程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