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高龄难治性心衰病例分享:多重合并症背景下的容量管理策略

面对高龄复杂心衰与利尿剂抵抗的困局,依靠综合管理,患者得以好转出院。

潜心问道丨冠心病及腔内影像/生理学规范诊疗系列课程:《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2025年11月25日12:00-13:00直播,欢迎观看!

霍勇教授赴印尼参加第三届国际心血管峰会,分享中国心衰管理“体系化破局”经验

2025年11月22-23日,第三届印度尼西亚国际心血管峰会(The 3rd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Summit, IICS 2025)在雅加达举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担任峰会演讲嘉宾,向世界传递中国心力衰竭管理的实践与突破经验。

可降解病例大赛优秀病例分享 | 全降解封堵器成功治疗儿童长隧道、膜部瘤型室缺

在2025年MemoSorb可降解封堵器病例创新大赛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星烨医生分享了一例生物全降解封堵术。患者为7岁男性,因“发现心脏杂音7年”就诊,超声确诊为室间隔膜部瘤并缺损,术中DSA与超声复测发现解剖结构特殊且颇具挑战,呈“长隧道、大瘤底、小出口”的细腰形态,且瘤体紧邻主动脉瓣与三尖瓣。此类特殊形态对封堵器提出了极高要求,首次干预尝试因输送系统对心脏结构的刺激而中止,二次干预成功应用了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凭借其卓越的自适应性,最终在实现完美封堵的同时,出色地保护了毗邻瓣膜的功

GW-ICC/AHS.25 | CNAHA基础研究论坛:从斑马鱼到基因治疗,前沿科学解密心脏再生与疾病新策略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一场由美洲华人心脏协会(CNAHA)等联合举办的“心脏再生与疾病治疗的新策略”专题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夏勇教授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Jiandong Liu教授共同主持。四位在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顶尖科学家,分享了各自团队在心脏修复、基因治疗、表观遗传学和代谢重编程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GW-ICC/AHS.25 | CAAC基础研究论坛:从微动脉新生到菌群毒素,深掘心血管疾病的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由美洲华人医师协会(CAAC)基础科学理事会与长城会联合举办的“心血管疾病中的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专题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由天普大学医学院的Hong Wang教授、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Bin Ren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王淼教授共同主持。四位海内外顶尖的基础与转化医学专家,分享了各自团队在血管新生、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药物心脏毒性等领域的最新原创性发现。

GW-ICC/AHS.25 | 刘启明教授:高危房颤全程管理,从筛查到个体化干预的闭环策略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县域专场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围绕“高危患者的房颤风险评估与筛查”展开系统讲解,结合《2024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要点,提出了一套从筛查识别到长期管理的闭环策略,为基层与县域医院房颤诊疗提供了清晰路径。

“北三心声”第28期丨罕见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房间隔缺损一例,诊治过程揭秘!

11月24日 12:00—13:00

破局传统困境 | 射频房间隔穿刺针在ICE引导下绿色射频穿刺

传统机械穿刺针在复杂解剖条件下易受组织阻力、解剖变异和术后改变的影响,存在穿刺困难、并发症风险高、操作时间长等局限性。现代手术常结合心腔内超声(ICE)或射频穿刺技术,以提高穿刺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射频穿刺技术可通过穿刺针聚焦射频能量进行精准穿刺,避免组织撕裂与“突破感”不确定性;同时无需过多机械力即可轻松过隔,有效处理纤维化、钙化或增厚(>10mm)的间隔。 心腔内超声(ICE)可实时显示房间隔的精细解剖,传统X线透视无法清晰呈现这些软组织结构。ICE结合射频穿刺技术可更精准穿刺,共同实现“看得清,穿

JACC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酒精相关电解质紊乱导致的获得性长QT综合征引发的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近日,发表在JACC上的一篇病例报道了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团队救治的“酒精相关电解质紊乱导致的aLQTS引发的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一例,强调了心电图系统性监测与及时、规范性纠正电解质紊乱在管理酒精戒断综合征(AWS)患者中的重要性,并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

GW-ICC/AHS.25 | 心脏康复评估技术论坛:从指南更新到智能评估,多维技术精细化康复策略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心脏康复评估技术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分上下两节,由郑州市中心医院王东伟教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孔永梅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樊瑛教授、昆明市延安医院杨莉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刘园园教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滔教授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朱利月教授等联袂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心脏康复的核心评估技术,从最新指南解读、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深化应用,到重症营养、数据智能、特定人群干预方案及运动处方量化等多个维度

GW-ICC/AHS.25 | 遗传心脏病论坛:从单基因到多基因,多维解析遗传风险与精准干预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遗传心脏病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分“遗传性心脏疾病的精准诊疗”与“遗传性心脏病精准医学研究进展”两节,由华中科技大学凃欣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艾玎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单宏丽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亮教授、广东医科大学林灼锋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潘振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陈厚早教授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申阳教授等联袂主持。与会专家围绕遗传性心脏病的精准诊疗前沿,系统探讨了从VUS变异解读、特定疾病机制、新型药物与基因治疗到大人群多基因风

GW-ICC/AHS.25 | 陈松文教授:机械循环辅助激动标测,多维策略应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的“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论坛”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松文教授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的治疗方法与对策”作了深入报告。陈教授指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是临床的危重症,传统消融策略因标测时间受限而面临巨大挑战。他强调,机械循环辅助(MCS)的应用是实现精准激动标测的基石,结合对基质的深刻理解和新型消融能量的应用,是提升此类高危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GW-ICC/AHS.25 | 左心耳封堵论坛:从循证拓展到技术革新,全流程优化卒中预防策略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左心耳封堵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分上下两节,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群山教授、淄博中心医院李波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治远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浩教授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立生教授等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联袂主持。八位讲者围绕左心耳封堵(LAAC)的适应证拓展、一站式治疗、术后抗栓、影像学进展、器械创新、中国证据、临床争议、特殊人群应用及并发症管理等核心议题,全景式地展示了LAAC领域的最新循证

GW-ICC/AHS.25 | 希浦系统起搏与巴赫曼束区域起搏论坛:从心室到心房,全景解析生理性起搏新策略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希浦系统起搏与巴赫曼束区域起搏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分上下两节,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黄织春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方咸宏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文娟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书旺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凌智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吉云教授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菁教授等国内起搏电生理领域知名专家联袂主持。与会专家围绕生理性起搏这一核心议题,从心室的希浦系统起搏(HPS)到心房的巴赫曼束(BB)区域起搏,深入探讨了其方法学解析、临床决策

GW-ICC/AHS.25 | 张俊杰教授:2025 TAVI临床证据重塑,干预时机前移与适应症拓展成新趋势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亚洲心脏论坛: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技术”联合论坛成功举办。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2025TAVI最新临床研究进展”的主旨报告。他系统回顾了2025年在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治疗(TAVI)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里程碑式研究成果,并深入解读了新版ESC指南的重大更新。报告指出,TAVI的治疗时机正向无症状及中度病变患者前移,同时在主动脉瓣反流(AR)等新适应症领域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重磅!药物球囊DCB vs. 药物支架DES,谁是冠脉大血管病变PCI的新主角?7项RCT全面对决!

研究对现有RCT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对DCB与DES在大型血管原生CAD中疗效进行全面定量评估。

EHJ | 揭秘罕见的三联征——探寻反向Takotsubo心肌病、肺栓塞和嗜铬细胞瘤的内在关联

面对急性胸痛伴低血压的患者,你的第一反应诊断是什么?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还是大面积肺栓塞?近期在EHJ上发表了这样一则罕见病例,患者因急性胸痛住院,并出现心率和血压的波动,抽丝剥茧的一系列检查后,发现了反向Takotsubo心肌病、肺栓塞和嗜铬细胞瘤三联征共存。

共 13791 条
  • 1
  • 2
  • 3
  • 4
  • 5
  • 6
  • 690
前往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