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说 | 李悦教授:以"心域无界,智向未来"为引,谱写心血管健康事业新篇章

浏览量:1500

 

 

 

长城巍巍,薪火相承。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将于2025年10月16-19日在首都北京盛大召开。作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学术盛会之一,长城会自创办以来已走过三十六载春秋,不仅见证了我国心血管医学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更成为推动全球心血管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届大会以「心域无界,智向未来(Boundless Horizons, Intelligent Future)」为主题,寓意深远。届时,国内外权威专家与临床一线医生将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心血管病学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推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

 

大会特邀本届大会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悦教授接受专访,围绕大会主题、特色亮点、责任使命以及AI应用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解读,带领我们提前领略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学术盛宴。

 

GW-ICC/AHS.25

主席访谈

 

GW-ICC/AHS.25

访谈内容

Q1

本届长城会主题定为"心域无界,智向未来(Boundless Horizons, Intelligent Future)",您能为我们解读这一主题背后的寄托与意义吗?在您看来,它对当前心血管学科发展有何启示?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的主题是"心域无界,智向未来",凝聚了组委会对心血管领域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美好期许。“心域无界”代表着一种打破边界的宏大愿景。我们要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脏团队模式,实现诊疗方案的最优化。我们要打破技术和产业的边界,鼓励医工结合,推动学术界、医疗界、产业界和新闻界的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我们要打破地域的边界。分享全球心血管治理的宝贵经验,与各国专家携手并进,共创心血管事业的美好明天。同时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将顶尖的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得到高质量、同质化的心血管诊疗服务。 “智向未来”,这个“智”首先是人工智能之智。AI正使医疗行业发生着深刻变革,将成为医生强大的“超级助手”,帮助我们更早预警、更精准诊疗心血管疾病。这个“智”,也是数据智慧之智。 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可穿戴设备、组学技术、电子病历等都产生了海量的信息。如何挖掘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实现向“精准医学”的飞跃,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关键。这个“智”,更是人类智慧之智。 技术再强大,核心始终是“人”。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拥抱新技术,将AI的冰冷算法与医学的人文温暖相结合,做出更具智慧的临床决策。未来的心血管医生必须是“边界的跨越者”和“智慧的融合者”,心血管学科的发展,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警和全程管理。本届长城会将致力于搭建心血管学术交流、碰撞的平台,共同探索充满智慧的创新之路,造福人类健康。

A1

 

Q2

作为大会主席,您认为本届长城会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能否为我们剧透一下,本届大会有哪些亮点值得参会者特别关注与期待?

 

本届长城会最大的特色是“跨界与融合”。心血管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全方位的交叉、融合、整合,更需要AI赋能和智慧医疗。正如我们的大会主题“心域无界,智向未来”。本届大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学术、聚焦前沿  学术性一直是长城会的生命线,也是长城会品质的保证。其次,今年的长城会立足亚洲,进一步扩大开放交流。长城会已经成为极具国际影响的心血管盛会。自2021年亚洲心脏学会成立以来,长城会进一步加强了与亚洲国家的紧密合作,今年将有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会,是历届长城会参与国家、地区最多的一届。本届长城会另外一个重要亮点就是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深刻地融入心血管疾病的“防、诊、治、研、管”全链条,成为医生手中的有力武器。本届长城会设立了多个相关论坛和展区,目的就是让临床专家与AI领域科学家充分对话,共同推动AI技术安全、有效、负责任地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本届长城会高度重视青年医生的培养与发展,设立多个特色项目。长城会青年医师奖和英文演讲比赛已成为长城会的品牌项目,给青年医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今年长城会不仅与丁香园继续联合打造「Oral Session联合病例馆」,还为青年医生设置数十场“专家面对面Oral专场”,鼓励青年医生展示临床成果、科研设计,搭建与心血管领域学术权威直接交流的平台。此外,长城会继续秉承“回归临床 回归基本功”的理念,设立心肌病培训班、人工智能培训班、猪心解剖培训班和CPR培训班等培训项目,助力青年医师培养。总之,本届长城会我们将致力于营造“沉浸式”开放性的学术体验,无论是资深专家还是青年医生,都能够在这里有所收获。

A2

 

Q3

本次长城会主题中的"智"体现为人工智能。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AI)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有哪些您比较看好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地融入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势不可挡。然而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要成为医生前所未有的“超级助手”,帮助我们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准的服务。目前,AI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疾病筛查与早期预警方面,AI将成为具有前瞻预警能力的“智慧哨兵”。 比如,利用AI算法分析心电图,分析可穿戴设备连续监测的数据等等,基于早期细微变化,真正做到“见微知著”。在影像学诊断与评估方面,AI将成为永不疲倦的“精准解析专家”。它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一名医生可能需要花费数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复杂测量工作,并避免不同操作者间之间的误差。AI还能够通过亚视觉发现人眼无法轻易获取的重要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风险预测方面, AI能够整合多模态数据(病史、影像、检验、基因组学等),构建更精准的疾病风险和治疗效果预测模型。在介入手术规划方面,AI将成为“高精度的导航系统”,能够优化手术方案,大幅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效率。我相信,未来最优秀的临床心血管医生,一定是那些最善于与AI协同合作的医生。本届长城会设立了多个相关论坛,为临床专家与AI科学家提供充分对话的平台,共同推动AI技术安全、高效地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

A3

 

Q4

在目前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势相当严峻的今天,作为长城会主席,您认为长城会承担的核心责任是什么?您对长城会未来的发展和学科引领作用有何期许?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是首位的致死原因,从2020年开始死亡率超过了肿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长城会作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学术平台之一,所肩负的责任不仅是单纯的“学术交流”,更要发挥“学术引领”、“技术赋能”与“联合筑防”的职责。

  • 长城会要引领正确的心血管学术发展方向,聚焦危险因素防控、慢病管理、心血管康复和公众健康教育等领域。

  • 长城会要为基层实现技术赋能。中国心血管防控的主要短板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长城会拥有顶级的专家资源,长城会版块设置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为广大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技术赋能”。

  • 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需要政府、学术界、产业界、新闻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长城会要努力搭建促进各个领域沟通合作的学术平台,共筑心血管疾病防控坚强防线。

对于长城会的未来,希望它不仅是一个年度心血管学术盛会,更是一个凝聚力量、与时俱进推动心血管健康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平台,期待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拐点”早日到来。

A4

 

Q5

面向未来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您认为大会在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推动跨学科合作方面有哪些独特使命?应采取哪些举措来促进创新型研究的成长?

 

青年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跨学科合作是创新的突破点。长城会要成为培养学术创新主力军的重要孵化器,搭建破除壁垒的学术交流平台,培养更多的心血管优秀科技人才。

 

长城将采取以下几项具体举措:

  • 首先,本届长城会设置“导师面对面”、“病例讨论”和“病例大赛”等多种环节,让青年医生从“听众”变成“主角”,由资深专家面对面为其提供指导。

  • 此外,长城会强化“研究与方法学”培训: 邀请国际著名杂志主编和研究PI授课,内容涵盖临床研究设计、投稿、成果转化与专利申请等青年医师最急需的技能,助力年轻同志们快速成长。

  • 本届长城会还将打造“跨界融合”平台,充分发挥CRCT协作组作用,成立由心血管临床专家、方法学专家等组成的跨学科导师联盟,为青年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和支持。

期待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创新人才,激发我国心血管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助力开展更多高水平创新研究。

A5

 

Q6

很多人可能对 CRCT 不太熟悉,您能简单说说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吗?

 

心血管随机对照试验 (CRCT)协作组由国内心血管领域资深临床与研究方法学专家团队共同发起,旨在整合全国心血管研究者力量,通过搭建相互支持合作平台,推动开展更多高质量心血管临床研究。CRCT协作组重在协作,打破科研孤岛,通过积分激励机制和数字化管理平台,让更多的研究中心、医院和研究人员能够共享资源,降低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协同开展高质量RCT研究。

A6

 

Q7

回顾近二十年的发展,您如何评价我国CTO介入治疗的发展路径?未来CTO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回顾我国CTO病变介入治疗发展历程,可以说这是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学习到创新、从创新再到引领的典型“中国式”发展道路,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凝聚了许多中国心血管介入医生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早期国内仅有极少数顶尖中心的专家敢于尝试CTO病变PCI,技术理念主要来自阅读国外文献和零星的国际交流,手术依靠术者的个人经验和手感。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日本CTO介入专家带来的 “逆向介入治疗”和欧美专家带来的ADR技术等革命性理念、技术,打开了中国术者的视野。随着葛均波院士CTOCC、吴永健教授CTO WEEK等学术交流平台的建立和CTO PCI技术的全国范围推广,我国一大批中青年术者迅速成长,技术水准跻身世界一流,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控制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专家也开始在国际上提出自己的原创见解和创新发明,发出中国声音。2023年,我们团队和陈绍良院长团队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Medstream 360全球手术直播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器械和中国设备,受到好评。现在的CTO技术总体上讲,已经比较成熟、系统化,未来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育培训,包括每年的长城会,我们都有CTO专场,使广大基层医生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实现标准化、均质化,最终帮助大家能够高成功率、高效率,尤其是高质量、安全开通CTO病变另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努力通过各种平台包括长城会,推动医工结合,推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在器械研发、多模态影像评估和实时导航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我们团队近年来开发的基于CTA人工智能冠状动脉智能可视化系统(Corvis)能够帮助术者精准识别钙化斑块和软斑块分布,对复杂病变PCI有很大帮助,我们也在全力推动这项工作。今年的长城会将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跨学科、跨领域学术交流平台,助力CTO病变PCI领域的技术创新。

A7

 

Q8

对于年轻术者有哪些建议?

 

年轻医生要牢记,CTO病变最终PCI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CTO 病变开通要关注高质量和安全,要尽量避免大的夹层和血肿形成,避免避免边支丢失,避免长短内膜下支架植入,让患者有更好的预后而不单纯是为了开通闭塞血管,甚至造成并发症。这才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实现这一点年轻同志首先要认真学习、交流,掌握各种器械特点,领会各种技术要点。我们团队翻译了《循序渐进学习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这本专著,已经出版了两版,现在正在准备第三版。希望大家有时间读一读,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更多年轻人,发挥你们的创造力,投身CTO病变PCI领域的创新研发,推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A8

 

Q9

近些年,肿瘤心脏病学逐渐得到了心血管、肿瘤和影像等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其定位和方向不断明晰。您如何评价我国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两位原因。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肿瘤本身尤其是肿瘤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能够导致各种各样的心血管损伤甚至死亡。而近年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本身也能够增加肿瘤风险。有报道,心衰患者随访5年,癌症发生风险增加70%。因此肿瘤心脏病学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和领域,引起世界范围广泛关注。我国心血管和肿瘤领域的许多专家也做了大量工作。

 

2015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肿瘤心脏病专科,现在阜外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许多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都成立了肿瘤心脏专科的门诊国内专家们组织了肿瘤心脏病学宣传周、以及各种层面的学术会议。

 

2015年以来,国内成立了许多全国性和地方性肿瘤心脏病学术组织,在多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布了20余部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在韩雅玲院士、张运院士、张志仁教授和夏云龙教授的引领支持下,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分会的主委,我带领心血管和肿瘤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已经完成了两版的肿瘤心脏病保护指南。

 

作为一个新的学科,肿瘤心脏病学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当然这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衷心希望更多的心血管,尤其是肿瘤领域的同道,关注肿瘤心脏病学,积极参与到我国肿瘤心脏病学事业中来。本届长城会也设置肿瘤心脏病分会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A9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3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