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协作典范:王焱教授分享"厦心实践",以中国创新技术助力金砖国家心血管合作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BRICS @ GW-ICC:金砖心血管共同挑战和合作”联合论坛成功举办。金砖国家及“金砖+”国家人口总数占全球52%,GDP占全球40%,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同样是威胁其民众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心)王焱教授受邀发表主旨演讲,系统介绍了厦心在推动金砖国家心血管领域合作中的前沿实践与未来布局,特别是以机器人辅助介入技术为代表的中国创新成果,引起了与会国际专家的广泛关注。

王焱教授首先介绍了厦心的基本情况。作为中国南方地区手术量最大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之一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厦心年门诊量达30万人次,年介入及心脏手术量超2万台。其病例组合指数(CMI)在全国专科医院中位列第二,仅次于阜外医院,代表了其收治病例的极高疑难重症程度。两年前,在厦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砖国家心血管健康创新中心”依托厦心正式启动建设。医院即将启用含1000张床位的新大楼,该创新中心亦将落户于此,旨在打造一个集培训、交流与联合科研于一体的国际合作平台。
王焱教授重点分享了厦心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与临床转化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他指出,医院高度重视临床试验,已承接超过150项III类医疗器械临床研究,并牵头15项试验。其中,机器人辅助介入技术是“厦心实践”的亮点。在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领域,厦心在两年前率先开展了国产机器人辅助TEER的“首例人体(FIM)”研究,目前正牵头一项覆盖四大中心、12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旨在对比机器人辅助与资深术者手动操作的优劣。王焱教授表示,机器人系统不仅能使术者在控制室操作,完全避免辐射暴露,其更大的优势在于手术的精准与稳定。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领域,厦心于今年完成了全球首例(FIM)机器人辅助TAVR手术,目前已完成5例。他强调,机器人能稳定持握导丝,辅助系统精准穿越主动脉弓,并通过力反馈感知阻力,术者可单人同时精细操控导丝与释放瓣膜,操作极为平稳。这一系列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创新技术,预示着介入治疗的未来方向。
依托高水平的临床技术与创新平台,厦心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技术输出。王焱教授介绍,在“心脏丝路访问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医院设立了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国际医师培训项目,已吸引了大量来自亚太及金砖国家的进修医生。同时,厦心团队也携带“中国造”的瓣膜、球囊、支架等介入器械,赴海外多国协助开展复杂手术。王焱教授表示,目前厦心使用的介入产品中,国产比例已近90%,高质量的中国创新产品正成为连接金砖国家合作的坚实桥梁。医院已与多家国际顶尖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未来将依托新的创新中心,与金砖国家合作伙伴在人才交流、远程指导及联合科研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结语
王焱教授的报告全面展示了“厦心实践”在推动金砖国家心血管健康事业中的独特价值。从打造高水平的国家级医疗中心,到引领机器人辅助介入等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再到构建开放共享的国际培训与合作网络,厦心正代表中国,为金砖国家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技术”。随着金砖国家心血管健康创新中心的即将全面启用,一个由中国创新驱动的、更紧密、更高效的国际心血管合作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