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多年来,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加深,尤其是血管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更新,我国的血管外科飞速发展。血管创新论坛作为血管外科重要的创新交流平台,立足为临床专家、科研院所、政策制定者、产业界和投资界搭建紧密沟通的平台,着重探讨血管疾病领域前沿诊疗技术与循证医学研究,为行业先行者提供探索方向,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第五届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 2020)召开在即,为此《门诊》杂志特邀血管创新论坛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的郭伟教授就此次血管创新论坛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采访。(文末还有精彩的大会相关信息)
《门诊》:血管创新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今年是第五届。此次会议与以往各届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郭伟教授:此次血管创新论坛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均较以往各届存在明显的不同。首先,是形式上的不同——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血管创新论坛由往届的线下会议转为线上会议。线上会和线下会存在很大区别,其中既包括线上形式带来的效率高、听众多、连线广、成本低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也包括其对会议组织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1)国际连线需克服不同时区的时差问题——讲者间的互动不仅要克服语言因素造成的障碍,还要克服环境因素造成的干扰;(2)线上演讲的讲者和听众较为分散,对于讲者准确把握演讲时长、合理控制会议节奏提出了挑战;(3)技术上要求每位讲者和主持熟悉对整个线上操作系统的应用,否则将影响整个会议流程的顺利进行;(4)线上会还存在很多可能干扰会议正常进行的不确定因素,比如网络信号的稳定性等。以上都对我们会议的组织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方面,我们对于会议的板块设计进行了调整,部分沿袭了往届会议板块,但具体讲题也有了重大更新。本次大会特邀麻省理工大学创新训练团队与中国中青年血管外科专家在线交流,深入探讨血管领域器材创新流程;政策专场将着重解读“DRG新医保政策”;新冠来袭,企业家与临床专家将着重讨论疫情后时代血管领域面临的巨变,贸易冲突对中国医疗行业的影响与应对方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外科机器人给血管医学带来的什么影响;血流动力学与影像技术又发生了哪些最新进展;如何对一个新的创新产品进行临床研究设计与评价;创新如何从医学教育抓起;新时代、新问题、新方法可能带来新的结果等一系列议题。除此之外,大会还特别设置了“材料与工艺”、“青年医生创新论坛”、“创新思路与设计”、“血栓清除与拦截新理念”、“血管医学研究新进展”、“临床实践与证据解读”以及血管外科各主要病种治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器械等。
《门诊》:血管创新论坛每年都会针对行业内最新诊疗技术和学术内容的进展展开精彩讲述。是否可以分享一下本次会议中有哪些亮点内容?
郭伟教授:创新是由临床需求驱动的,因此此次大会仍然会延续以往各届对临床需求的重视,通过详细展开主动脉、内脏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静脉治疗等等诸多领域的临床需求,明确设计的初衷,理清创新思路,找准创新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四届创新论坛中出现了大量创新设计,时至今年,已有部分产品落地并进入人体实验阶段。在今年创新论坛的开幕式视频中,我们特别展示了2019年开始在国内开展人体研究性应用的14项创新产品,这些创新产品涉及医疗器械、医疗软件和平台等。这意味着我们对推动创新付出的努力已然生根发芽,这也是我们这一平台建立的初衷。
麻省理工大学创新训练团队与中国中青年血管外科专家的在线交流也是此次大会的亮点之一。在这一环节国内外学者深入探讨血管领域器材创新流程,即创新思想落地、产品商业化应用的一系列过程。包括如何取得创新的思想火花,如何从想法中提取出专利的设计,如何寻求与专利技术有关的企业的合作,如何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产品早期雏形,如何设计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证实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之后如何取得临床注册证(包括中国、美国及欧洲)等。去年的血管创新论坛中,我们邀请了斯坦福生物设计中心进行了相关培训,今年我们邀请麻省理工大学创新训练团队旨在向不同的团队学习更多不同的创新观念和经验。创新流程是复杂的,创新意识更需要培养,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创新。想要获得更多的创新成果,追溯其源头,应从提倡创新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着手。因此,今年的会议板块特别涉及科技、医学技术、科研、医学继续教育的创新等等。
《门诊》:考虑到当前疫情对全球化造成的冲击,您认为是否会对医疗行业和医疗创新造成影响?在此大环境下,未来医疗创新的发展方向为何?
郭伟教授:当前形势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如下:疫情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目前国内新冠病毒疫情虽然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在全球范围蔓延,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线下的交流仍存在着疫情传播隐患,包括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当下,借助互联网“云”技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的大小学术会议形式由线下变为线上,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在线形式获得了更高效的体验。此次疫情加速了中国医疗互联网化,疫情可能催化线上线下医疗资源的结合,从而改善我国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疫情之后的医疗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前形势对医疗创新的影响如下:由于医疗创新流程的固定模式,短期内,疫情会对医疗创新,尤其是医疗器械的创新造成一定冲击。结合我个人的体会,近半年来患者就诊率的骤降大大影响了临床试验入组,我们中心的临床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以此类推,创新流程上的其他阶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医疗领域许多高精尖设备多依赖进口,但由于疫情对全球化造成的冲击以及贸易战的影响,国内庞大的医疗市场对国内医疗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总体而言会对我国医疗器械、药品的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此次的血管创新论坛上,针对这一话题,也会有各领域专家为我们进行更深入、详尽的分析。
会议时间:2020年05月16日~17日
5月16日【日程一览】
5月17日【日程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