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NOVA 2020|陈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危机下中国血管外科的“危”与“机”
4277人阅读

“新冠”疫情的爆发犹如给全球经济踩了急刹车,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停工停产,经济停滞、发展缓慢。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发展的“行车轨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被打乱。各个国家面对疫情的各种应对方式不同,面对大面积人群感染和死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目前全球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新冠”疫情对世界格局带来哪些影响?后疫情时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2020年5月16日,在线上举办的第五届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 2020)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的陈忠教授就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危机下中国血管外科的“危”与“机”这一话题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后疫情时代世界发展趋势

此次疫情带来的危机,对各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极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影响。由此连带着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制造业的冲击将成为必然。血管外科作为高度依赖医疗器械、耗材的“一员”注定也要受到冲击,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危机”。其实“危机”一直都包含着“危险”和“机遇”两方面内容,既有危害深重的一面,也有良机潜伏的另一面,往往危有多深,机就有多大。“危”与“机”并存,我们应该学会转“危”为“机”,因此我们要做到危中寻机、危中创机。首先要做的是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危险与机遇。我们面临的“危”包括:从目前全球形势看来,由于贸易壁垒导致的高科技产品引进、研发、生产受到限制;由于价值观不同和相互间信任危机导致的各种交流受限;我们的文章、专利、产品甚至出国开会、进修、学习受限。我们面临的“机”在于:贸易壁垒同时进一步激发国人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国有原研产品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给国产原研产品更大的国内发展空间。其次,我们要明确我国血管外科的优势与劣势。劣势:我们在高端科技产品,高等教育基础和治疗,专科医师培训体制,医疗数据库和患者随访机制,以及慢病早期预防、干预体制建立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均存在差距。优势:我国患者基数庞大,实践机会多,临床、科研平台广;我们通过前二、三十年的努力有了一支不可小觑的临床和科研队伍;国家出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支持科研原创的政策。


此外,血管外科还面临着其他一些挑战。当下,DRG入组和单病种收费是医保体制大力推广的收费模式,医保体制希望用最低的费用有效合理治疗,耗材消费如何面对绝大多数患者,低成本、低费用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求也是未来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未来我国血管外科发展方向1、诊疗规模的扩大从心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来看,无论高血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我国国民的总体发病率逐年增高,并远未出现向下拐点的苗头。对比过去十年,我国和美国心血管相关流行病学结果,我国心血管病变的发病趋势在逐年向发达国家靠拢。但以我们庞大的人口数量,我们患者的入院率、各类动静脉血管手术数量远不及美国发达国家,更远远无法满足我国患者的需求,因此我国的血管外科临床治疗水平较欧美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数据库的建立

我们的数据库建立水平还远远不足,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均有基于保险体制和国家医疗制度下的完善的血管外科数据库,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心梗、脑梗、癌症等病变的数据库,但仍缺失血管外科相关数据库。


3、内部空间的发展

目前,我们血管外科已积累了对肺动脉栓塞/肺动静脉瘘、下肢深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髂静脉闭塞、浅静脉曲张、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瘤/颈静脉疾病/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降主动脉瘤/夹层、腹主动脉瘤/夹层、主动脉狭窄、AVF、LEAD、DF等病变的治疗经验。未来血管外科业务的拓展方向集中于主动脉弓部病变、TIPS、前列腺增生、静脉曲张、输液港/PICC/半永久透析管、肿瘤、痔疮甚至包括颅内血管和心脏瓣膜领域。我们要加强和各科室、各专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拓展血管外科业务


总 结

尽管我们患者基数巨大,但诊断和入院治疗的比例远远不够;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达到根治的患者比例较少;学科分科数量多,不同科室间治疗差异少,竞争激烈;医疗器械/耗材成本年年升高,医保体制要求医院降源节流。面对以上难题,我们希望通过加强宣传、创新、合作和规范的方式,共同努力,铸就中国血管外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