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VS2020 | 常光其《内脏动脉夹层的规范化诊疗常规解读》
6046人阅读

2020年8月19日-22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通过网络会议形式召开。本次会议围绕血管外科专业领域中临床进展与多学科协作、手术和诊疗技术的演示与培训、执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等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现场演示,全方位展现血管外科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本期为大家带来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的精彩演讲《内脏动脉夹层的规范化诊疗常规解读》。

重点内容解读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将内脏动脉夹层分为腹腔动脉夹层、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肾动脉夹层三类,常光其教授分别从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对内脏动脉夹层疾病规范化诊疗进行解读。

一、腹腔动脉夹层
腹腔动脉夹层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原发腹腔动脉夹层,临床较为罕见,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极少数患者可发生肝、脾等内脏器官缺血、夹层破裂,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临床表现: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岁,2/3的患者为无症状,典型症状为突发上腹部或季肋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夹层破裂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


辅助检查:
(1)血管超声:简便易行但准确性差,高度依赖检查者经验,且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影响诊断。内镜超声可更清楚观察腹腔干夹层情况。
(2)CTA:是临床中诊断腹腔动脉夹层首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清楚判断破口位置、累及范围、有无血栓形成和肝脾胰等脏器血流灌注等。
(3)DSA:有创检查,CTA诊断不清或选择血管腔内修复时使用。


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急腹症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到本病,并行CTA检查,若发现腹腔动脉破口、双腔征、壁间血肿等影响学特征,可明确诊断。需与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肠梗阻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1)保守治疗:大多数无症状的腹腔动脉夹层患者均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治疗方法主要有:禁食、补液;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扩张外周血管药物治疗;其他对症治疗。
(2)腔内修复术:手术指征:保守治疗后腹痛难以缓解,夹层破裂或濒临破裂,内脏动脉严重缺血,夹层动脉瘤形成。病变部位可置入裸支架或覆膜支架,部分患者需联合钢圈栓塞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抗凝。
(3)手术治疗:对有手术指征又无法进行腔内修复术的患者,行开放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夹层动脉瘤切除、腹腔动脉重建、脾动脉结扎等。


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它是临床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疾病急骤,但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可发生肠缺血、夹层破裂、夹层动脉瘤形成等,严重时可威胁生命。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吸烟、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结缔组织病和高脂血症等。夹层第一破口多为位于距离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6cm以内。

临床表现:
以突发剧烈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随腹胀、恶心、呕吐、血便等,极少数患者可发生休克表现。肠缺血严重时,腹痛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覆膜刺激症、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若夹层破裂大出血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


辅助检查:
(1)血管超声:简单易行,普及率高但准确率低,高度依赖检查者经验,且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影响诊断。
(2) 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首选,可明确破口位置、累及范围、真假腔情况、有无血栓形成、侧枝循环建立和肠道血流灌注等。根据CTA我们可以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分为五型(见下图)



(3)DSA:诊断金标准,因其为有创检查,一般不作首选,CTA诊断不清或选择血管腔内修复时使用。

诊断: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或误诊,在急腹症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到本病,并行CTA检查,若发现腹腔动脉破口、双腔征、壁间血肿等影响学特征,可明确诊断。需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肠梗阻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的目近期在于限制夹层进展,维持SMA远端真腔血流通畅和肠道血供,远期在于避免夹层动脉瘤形成和破裂。
(1)保守治疗:对无明确腹膜炎及夹层破裂的患者,首选保守治疗。方法: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抗凝;扩张外周血管药物治疗;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如患者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应考虑改为腔内修复或开放手术。
(2) 腔内治疗:对于入院时CTA评估SMA真腔严重受压或血栓形成导致明显肠缺血时,或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进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定期随访。
(3)开放手术:患者出现腹膜炎症状,并明确已有肠坏死,需切除坏死肠断,同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重建SMA血流,如血栓切除术、动脉内膜部分切除术、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三、肾动脉夹层

肾动脉夹层是指发生于肾脏动脉的内膜剥离症。本病具体发病机制未明,自发性最为多见,其次为创伤性、医源性或药物相关性夹层。高血压、肌纤维发育不良、E-D综合征等是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发病率约为0.05%,平均发病年龄43岁,男女比例为4:1,一般多为单侧,偶见双侧病变,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腰背部疼痛、突发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


辅助检查:
主要依赖CT和MR,对于肾动脉分支病变,可能需要DSA协助诊断。

诊断:
突发腰腹痛、急性难以控制高血压、肾功能受损等,应高度怀疑本病,若CTA发现肾动脉缺口,双腔征、壁间血肿等影像学特征,可明确诊断。需与肾结石、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血栓形成、脾梗死、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鉴别。

治疗:
肾动脉夹层的初始治疗取决于肾缺血时间、肾损伤程度、夹层相关高血压以及健侧肾功能是否正常。

(1)保守治疗: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止痛、抗凝、控制血压,补充容量已保证灌注及预防血栓形成。手术适用于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夹层进展或肾功能不全。
(2)腔内治疗:当高血压加重或肾功能受损加剧,而肾动脉解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首选腔内治疗,包括支架植入及钢圈栓塞。
(3)开放手术:开放手术适用于夹层导致急性肾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闭塞;药物难以控制额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功能显著恶化等。方法主要有肾动脉重建或肾动脉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