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以“周”为单位,聚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迄今已成功举办3届,获得国内外该领域专家的一致好评,葛均波院士、高润霖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周达新教授、吴永健教授任执行主席。
第四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将于2020年9月14-20日召开,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主会场,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为分会场,联合国内外多家中心展开“手术大联播”,7天内,3大频道,100余台手术,展示心脏结构领域多项介入技术;除此之外,自2010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开展中国第一例TAVR以来,今年正值中国开展瓣膜介入手术的第十年,值此十年之际,我们将一起回顾与纪念中国瓣膜介入发展之路,同时本次大会突破常规,引入青年麒麟团、名师大讲堂、名医解心结、结构热辩论、最佳病例赛、结构专题夜等版块,为您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长按识别二维码,预约收看本届大会精彩视频
9月14-20日 诚挚邀请您
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大咖
云端相聚
继往开来,中国结构周获国际同行广泛认可
2020年4月,欧洲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J)发表了2019中国结构周的总结报道。该文章表示,历经三年时间,中国结构周的创新模式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的认可。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为新型学术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还有临床医师对学术内容本身的需求,对于结构性心脏病这样的新兴学科,必须要有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交流,用大量的病例去演示操作性的内容,将学术平台融入每天的工作当中。吴永健教授介绍到,今年中国结构周的转播计划就是跟着太阳走,根据全球不同时区医院和专家的情况调整会议安排,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交流。穷则思变,互联网技术开辟线上会议新模式
吴永健教授透露,中国结构周是穷则思变的结果。首先,举办学术会议需要大量资源,近年来医学会发出了勤俭办会的号召,所以结构周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精神;其次对医生而言,过多的会议占用了很多休息时间,让医生难以兼顾工作、家庭和会议,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有合适的技术和条件进行支持。所以中国结构周通过线上会议为主的方式,让医生避免舟车劳顿,节省了参会时间,提高了参会效率。这一办会方式的实现也有赖于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幕后的工作人员,为广大医师提供了便利。源于创新,继续创新,拓展更大的舞台
中国结构周源于创新,同时也在继续创新,目的正是为了让整个会议更加合理和优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形势,线上会议的形式已经被广泛接受,也成为未来举办学术会议的主流方式。中国结构周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是留给所有中国结构周同仁的课题。吴永健教授介绍,中国结构周未来仍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服务于从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发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不仅仅要依靠目前已从事这一专业的医师,而是让所有并非从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也能够深入了解什么是结构性心脏病?了解中国结构周的内容,共同关心结构性心脏病的最新进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