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自1996年成立以来,在霍勇教授的带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围绕着“再普及、再规范、再提高”的宗旨,始终以推动全国心脏介入事业的发展和学术进步为己任,努力搭建学术交流、知识共享的平台,积极地开展学术的交流,新技术的推广,基层的帮带,青年人才的培养等等。第二十四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2021)将于2021年4月23-25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召开,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各位心脏介入专家进一步展示新成果、探索新技术、寻求新合作,推进心脏介入方向的精准、联合、融合诊疗大繁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更多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
欢迎词
第二十四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2021)将于4月23-25日在苏州召开,我谨代表大会组委会诚邀您参加此次会议,增进友谊、收获新知,为中国心脏病学的发展建言献策!
春光正好,长三角一体化再添催化剂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医疗卫生领域紧跟其后,特别是在长三角心血管联盟主席葛均波院士带领下,正在连同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心血管学科同仁,以科学研究、继续教育等为抓手,通过创新性、系统性开展工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区域医疗同质化为目标,不断提升长三角区域心血管学科发展水平。CCIF2021在苏州召开,将加速这一进程,促进区域心血管学科发展。
作为传统强势科室,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能处在国内第一方阵,这离不开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科室几代人的辛勤付出,以及科室核心文化理念“团结、协作、进取”的强大凝聚力与支撑作用。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接下来,科室愿与全省心血管同仁一道,借助CCIF2021平台,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从战略链、人才链、学科链、技术链、服务链、文化链等方面入手,搭建区域心血管病协同救治体系,做好心血管先进技术理念的普及、规范和提高工作。
创新为学科发展提供澎湃心动力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国家社会乃至学科发展的动力,当前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体到医疗卫生领域,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不断强化。
1.提高创新意识。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全方位的提升,医疗卫生领域迫切需要不断创新,与国家同步,这迫切需要全国医疗同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冲动、有创新激情。
2.提升创新动力。目前国内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工作的整体局面有待进一步打开,活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原因在于医疗卫生工作者创新动力不足。期待全社会特别是有关主管部门能改革现有医疗体系,在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提供便利,调动每一位医疗卫生工作者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开启万医创新的好局面。
3.完善创新机制。创新离不开好机制,有创新想法、动力和创新内容固然好,但是如果创新无法落地转化,仅仅停留在空想或纸面上,绝非利好。为此,通过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在行政、法律等层面提供稳健的支撑与保障。
敢于闯“禁区”,勇于攀新高
创新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人回国后致力于医学创新与转化工作,创新意味着哪里是“禁区”哪里是“高地”就要去想办法去攻克,承受期间的压力,享受创新的过程。比如,全世界心血管领域专家都普遍认为心脏缺损可以通过介入技术修补或者封堵,唯独室间隔缺损(VSD)是一大禁区。为此,我选择创新的第一款产品恰恰就是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从2001年开始,设计、科研、成果转化等,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微创治疗VSD的对称型双盘封堵器系统及生物陶瓷封堵器,并创建了该器械相应的临床操作规范,实现了VSD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作为一种简便、快速、微创、有效的全新治疗方法,该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临床,确立了中国在室间隔缺损微创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后来陆续开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装置的创新发明及转化应用,医工结合,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款经皮介入植入体内的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装置也获得业界认可,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现分享一下在创新方面的一些个人感悟。首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创新点,这才是创新的源泉。正因为此,医生永远是医疗创新的主体,医生要敢于承担创新小组领头羊(group leader)的作用。其次,具有远见,预测未来3-5年甚至未来10年,哪些领域、哪些技术设备才是真正需要的,哪些将成为“明日黄花”。总之,要敢于创新,做创新的排头兵。
全程管理,从心开始
两会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同时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重视防、治、康全程管理。首先,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疾病预防工作,这是全程管理的第一步。其次,是治疗疾病。再次,是康复与回归社会问题。帮助病人尽早回归社会,减少因病带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特别是国家将健康中国建设放在国家战略层面高度,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这一指导思想将引导医疗卫生事业朝向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方向快速发展。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以及卫生工作者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总之,从预防做起,从基层抓起,从大的流行病学入手,这才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初心和目标。这一理念与CCIF大会主席、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霍勇教授所倡导的“三全模式”不谋而合,也即,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如果有一天,全国医疗同仁都能展示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概,全国人民都拥有“天下健康,匹夫有责”的意识,医疗机构具备“生命所托,护一生周全”的能力,那将是健康盛世。
大会主席
孔祥清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党委书记。兼任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兼心血管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江苏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主任委员。
2001-2012年,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生物陶瓷镀膜封堵器并建立配套介入治疗技术,产品和技术推广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13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国内首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著和经典教材。2007-2011年获国家863计划课题资助,完成国内首个自主创新介入人工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装置研发和瓣膜产品的临床转化,作为术者2012年完成国际首例经皮人工自膨胀式肺动脉瓣植入治疗肺动脉瓣功能不全病例。2012年起自主研发了国际首款诊疗一体化、实时测温高血压无创超声治疗设备,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项目资助,目前已通过国家检测并完成动物实验,即将进入临床注册。近五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5篇。在跨学科间协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