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床医师而言,每个病例都是独特的,学习不同病例的优秀经验,有助于临床医师在差异中寻找共性。10月12日在第八届中国结构周线下会场,由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举办的“瓣例秀”病例大赛成功举办。此次大赛的评审团嘉宾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陆方林教授、上海长海医院白元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奇教授、复旦大学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张龙岩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长福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小平教授等专家担任。大赛现场的主持嘉宾则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政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潘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贤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宁忠平教授等专家担任。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师汇聚线下赛场,展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病例,以及如何运用创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
吴永健教授在开场致辞时表示,“瓣例秀”病例大赛专注于病例的交流与分享,旨在促进临床医师对临床指南及前沿技术的理解,并促进其有效转化为临床实践。大赛从全国范围内精选杰出病例,由术者亲自进行阐释,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互动交流,而且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珍贵的学习资源和案例。通过对这些经典病例的深入剖析与讨论,也为更多医师的技能提升与精进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推动了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
吴永健教授开场致辞
强强对决,巅峰较量,花落谁家?
在白元教授公布完“瓣例秀”大赛赛事规则后,比赛正式进入激烈角逐阶段。
白元教授公布“瓣例秀”赛事规则
根据现场抽签结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孔祥鹏教授作为第一位讲者,首先分享了一例“三不沾的单纯主动脉瓣返流”的病例。患者为71岁男性,诊断显示其三叶瓣存在重度主动脉瓣返流(AR)。通过CT分析发现患者的瓣环周长为86 mm,同时主动脉增宽,瓣膜难以锚定,存在较高的瓣架移位风险。经过综合评估,决定采用股动脉预埋的ProGlide处理技术,并成功选用30型号的VitaFlow瓣膜,通过无冠窦支点(NCPI)技术策略实现了瓣膜的完美植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丘智煌教授则分享了一例关于“大瓣环、重度反流二叶瓣TAVR”的救治经验。在遇到大横位心脏且AL1跨瓣后,为了有效避免缠绕二尖瓣,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通过导管将器械送入左心室,并交换为J头导丝;接着,使用猪尾导管或MPA造影管配合Stiff导丝进行辅助调整;在投照时,选择右前斜位(RAO)以充分暴露心尖。若遇到超硬导丝难以通过瓣膜的情况,可以适当塑形使其形成小圈,但前提是猪尾导管必须深入心尖位置,以确保导丝能够顺利进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长彬教授分享的“原生物瓣扩裂后再次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Redo TAVR)病例”强调了几点关键经验:首先,仔细查阅外科手术记录并进行详尽的术前评估,对于准确诊断外科瓣膜衰败及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其次,瓣环断裂技术的应用对于扩大有效瓣口面积(EOA)、优化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瓣环断裂后可能会出现循环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必须预先制定好应对策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ViV置换过程中,由于锚定区较短且摩擦力小,术中定位困难,需要格外谨慎操作。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金屏教授分享了一则复杂病例:患者同时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主动脉瓣反流及室壁瘤,且心功能低下,EF值仅为35%。针对这一复杂情况,由心外科、心内科及超声科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进行了会诊,决定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优先对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随后使用Venus A瓣膜进行介入手术。术后一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恢复状况良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汪昊喆教授介绍了一例“小瓣环小窦冠脉高风险极限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病例。该病例中,患者使用了TaurusElite AV 21号瓣膜,这是一款专为原生小瓣环(瓣环周长衍生径≤23mm或外科生物瓣毁损的小瓣环患者)设计的瓣膜,为这类患者的介入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梅州市人民医院的钟炜教授分享了一项创新技术:“叠加锚定瓣膜植入技术(PAVI)”在应对超大瓣环主动脉瓣反流(PAR)介入治疗中的挑战。采用其自创的室间隔封堵器辅助瓣膜支架锚定的技术,对于瓣环直径超过28 mm、周长大于85 mm的超大瓣环PAR患者,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体外验证,模拟PAVI过程,这一做法极大地帮助了医生选择最合适的锚定器械。特别推荐的是,可选用腰部直径为8-12 mm,并配备上、下伞盘及中间腰盘的“三段”式先天性心脏封堵器械,并优先考虑使用小于8F的适配鞘管,以确保手术的成功与安全。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史倞教授分享了一则极具挑战性的病例:“双侧肾动脉狭窄+冠脉狭窄+严重血管迂曲的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此病例凸显了在同期进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与TAVR时,器械在重度血管迂曲患者中的通过性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指出,使用长鞘管可能会为这类复杂病例带来更大的操作优势。同时,虽然Commissural Alignment技术在处理冠脉病变时具有其独特优势,但在血管迂曲的入路条件下,其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格外注意。
天津市胸科医院李景辉教授展示了一例极具探讨价值的病例:“无标准锚定点—超大瓣环0型二叶瓣”。此病例引发了对于多个关键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无传统标准锚定区,如何选择可靠锚定位置;其次,需对TAVI与SAVR的风险进行细致对比与权衡;再者,鉴于TAVI瓣膜移位风险极高,如何科学制定手术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手术风险预案的制定也至关重要,包括考虑瓣中瓣技术、备用股动静脉体外循环、湿备体外循环支持(CPB)以及必要时转为SAVR等应急措施;最后,针对大瓣环的0型二叶瓣,如何优化TAVI手术策略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潍坊市人民医院陈鹏教授分享了一例成功病例:“小瓣环风湿性重度狭窄伴中量反流Evolut PRO瓣膜植入”。该病例中,患者因瓣叶风湿性纤维化增厚,导致了重度狭窄并伴有中量反流。鉴于环上结构的特殊限制,术者采用20 mm的球囊进行了预扩张。在术中,依据球囊预扩张的反馈,确认环上结构限制较为坚固。因此,在瓣膜尺寸选择上,决定采用稍小的23 mm瓣膜进行植入,并再次使用20 mm球囊进行后扩张塑形,以确保瓣膜与瓣环的良好贴合。整个瓣膜释放过程平稳,释放前后未出现明显位移。术后,患者的压差降低至约12 mmHg,狭窄与反流得到有效解除,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万继业教授介绍了一则突破性的病例:“冲破血管入路难关——应用震波球囊辅助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此病例中,面临三叶瓣瓣叶增厚、重度钙化的挑战,且钙化主要集中在瓣叶上。考虑到患者整体外周血管入路条件不佳,但右侧穿刺部位相对无严重病变,因此决定尝试以右股动脉作为主要入路。手术策略上,先使用冲击波球囊,以及外周球囊后扩,根据后扩情况考虑是否可植入18F或20F大鞘。术中注意利用瓣膜上make点尽可能使瓣叶对合缘对齐。术中采用局麻简化术式,20球囊预扩,植入L29valve,标准位初始释放,同时还密切关注了瓣周漏和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
针对选手们呈现的精彩病例,评审团嘉宾聚焦于瓣膜器械的选择、术前评估的全面性、手术方案的精准制定,以及手术操作中的要点与难点,展开了深入的点评与提问。选手们对评审团嘉宾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详尽而细致的解答,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临床经验。此次比赛不仅是一个竞技的舞台,更是一个促进学术交流与深入探讨的学术盛会。
最终经过评审团的细致评分:
梁长彬教授获得“瓣例秀”明星奖。
钟炜教授、邱智煌获得“瓣例秀”杰出奖。
汪昊喆教授、万继业教授、史倞教授获得“瓣例秀”风采奖。
金屏教授、陈鹏教授、李景辉教授、孔祥鹏教授获得了“瓣例秀”青苗奖。
周达新教授 总结发言
周达新教授在总结时表示,“瓣例秀”病例大赛成功举办,汇聚了众多优秀病例。现场讲者的表现非常精彩,无论是PPT的精心制作,还是病例细节的精妙处理,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选手们分享的病例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在细节处理上更是达到了极致,所提出的手术方案也极具启发意义。相信“瓣例秀”展示的这些真实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参会医师获得宝贵的临床经验,还能了解到瓣膜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瓣例秀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以及多学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不可多得的提升临床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平台。此次“瓣例秀”病例大赛的成功举办无疑为结构性心脏病医师的学习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共享与行业的整体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大会精彩回放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