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玮教授:ATTR-CM全球情况及中国经验分享

浏览量:2322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是一种进行性、危及生命的浸润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等特点,过去常被归类为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从而导致患者治疗延误。近年来,随着对ATTR-CM这一疾病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认识并高度重视起这一疾病。在第五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金玮教授详细概述ATTR-CM疾病特征及国际诊疗现状,并结合研究数据和典型病例分享中国诊疗经验。

 

疾病分型与特点

 

ATTR-CM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遗传型或突变型(ATTRm),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已经发现130多种基因突变可导致ATTRm,93.4%患者存在心衰。另外一类是野生型(ATTRwt),好发于60岁及以上人群,既往亦被称为系统性老年性淀粉样病变,发病存在明显性别差异,90%以上患者为男性。这类患者87.3%存在心衰。

 

随着年龄增长,HFpEF患者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不再罕见。北京医院曾开展一项针对≥85岁的高龄老年患者尸检研究,结果显示,在非心衰且死于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33.3%的患者心肌组织刚果红染色阳性,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淀粉样物质沉积,而在HFpEF患者中该比例高达85.7%

 

ATTR-CM的临床预后较差。有研究发现,一旦确诊ATTR-C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2-6年。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869例ATTR-CM患者的临床资料(553例ATTRwt患者和316例hATTR患者),根据NT-proBNP和eGFR两个指标将患者在基线的疾病进展分为三期。第Ⅰ期定义为NT-proBNP≤3000ng/L且eGFR≥45mL/min,第Ⅲ期定义为NT-proBNP>3000 ng/L且eGFR<45mL/min,其余为第Ⅱ期。结果显示,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降低(Ⅰ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9.2个月,Ⅱ期患者为46.7个月,Ⅲ期患者为24.1个月)。

 

ATTR-CM疾病的恶化可能是个加速过程。ATTR-ACT研究是一项旨在使用安慰剂组患者的数据来描述ATTR-CM的自然病程的研究,该研究在ATTR-CM患者自然史数据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结果显示,ATTRwt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36.6%,ATTRm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62.8%,NYHA III级患者比NYHA I-II级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提示ATTR-CM的恶化可能是个加速过程。

 

全球诊疗现状

 

实际临床工作中,ATTR-CM的误诊率较高。根据淀粉样变性研究协会心脏淀粉样变性调查显示,89% ATTRwt、69% ATTRm患者确诊前看过至少一位心脏病医生;47%的患者在被正确诊断为淀粉样变性之前被误诊了至少一次;其中最常见的误诊是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75%患者因误诊而接受治疗。误诊的医生往往专注于单独治疗出现的症状,这会导致诊断延迟,患者接受的治疗通常是针对心脏受累,这可能会恶化症状,降低存活率。

 

为了规范ATTR-CM的诊治,欧美、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南或专家共识。在2021年ESC 的心衰指南、2022 年美国的心衰管理指南都着重阐述了ATTR-CM疾病的诊治。在中国,2021年中华医学会发布《ATTR-CM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这是全球第二个ATTR-CM专家共识,也引导了中国在ATTR-CM诊疗方面的历程。而且,国家政策支持ATTR-CM罕见病的发展。2023年ATTR-CM成为首批纳入《2023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的5种罕见病之一。相信在此疾病得到关注后,其检出率会越来越高。

 

日本与德国

日本已有八个国家级COE,以及超过100家中心具备相应的技术来锁定阳性患者,目前治疗人数已超过1000例。德国有12000名医生,超过1000家医院可联动诊断ATTR-CM,治疗数已超过800。

 

法国与美国

法国和美国对于ATTR-CM的诊断,是以心超作为抓手。心超提示可高效识别患者,同时AI可助力更多医生提高认知,有效抓取疑似患者。美国诊断率已超30%。

 

中国

2019 年之前中国未发现一例ATTR-CM患者,2019年到目前,已诊断450例(其中ATTRwt患者大概只有30例左右)。借鉴国外的数据,预估中国ATTR-CM患者数大概可达27万,这就意味着还有20多万患者未诊断或诊断出。

 

目前国内诊断ATTR-CM疾病主要是按照2021年的中国专家共识来进行(具体流程图如下)。总体而言,国内对于ATTR-CM疾病诊治的临床认知程度较低,诊断率仍然过低,诊断现状亟待改善,但是全国各地ATTR-CM筛查正蓬勃发展,在大家的努力下诊断趋势正向好发展。

 

 

国内外患者特征比较

 

➭ ATTRm患者特征

 

国际报道与中国报道的ATTRwt患者基本特征存在一定的异同。相同点:男性占比均较大,约为3/4左右;左室后壁厚度均大约为15mm;室间隔厚度大约均为15-16mm;患者均伴有NT-ProBNP轻微升高。不同点:国际报道患者平均年龄大概为60岁,但中国数据显示大概为45岁;中国报道左室肥厚+非高电压比例达到73.3%,QRS低电压比例达34.8%;中国报道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比例达86.2%-95.7%,但国际报道只有42%;国际报道消化道症状占比为35.4%,而中国数据中无消化道症状。这些数据提示我们,对于ATTRwt患者,既要关注心脏受累,也要关注肾脏、周围神经病变和消化系统受累

 

 

 

➭ ATTRwt患者特征

 

相比遗传型,野生型患者的年龄更大,国际报道平均年龄为77岁,中国报道为65岁。患者中男性占比更高;左室后壁厚度和室间隔厚度介于15-17mm。国际报道QRS低电压比例大约为31%。心外表现中国报道较少,国际报道腕管综合征、腰椎管狭窄和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比例分别约为26%、17%和26%。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年龄71岁,因反复胸闷、气喘数月,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0天入院。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双肺可及细湿啰音。胃纳差,尿量减少,大便正常。腹软,肝颈反流征(+),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全身关节无肿胀压痛,双下肢胫前、踝部凹陷性水肿。

 

入院化验:NT-ProBNP 3267.0pg/mL,细胞角蛋白19 2.53ng/mL,糖类抗原125 291.9U/mL,其他指标均正常,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自身免疫相关指标、心脏相关指标、肿瘤和甲功指标。

 

胸部CT:慢支肺气肿改变;两肺斑片条索影;两下肺支扩;心包积液;双侧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显示。

 

腹部B超:少量腹水,脂肪肝,胆囊息肉。

 

冠脉CTA:无异常。

 

心电图:窦性心律 (心率: 92次/分);V1~V3呈QS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心脏超声:左室壁显著增厚,左房、右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少量心包积液。

 

追问病史:否认腕管综合征,腰椎管狭窄;否认脑血管疾病史。

 

心脏磁共振:左室壁增厚,左室、双房心肌广泛异常强化,左室壁运动普遍减弱,整体收缩性下降,二尖瓣反流。

 

筛查单克隆轻链:血中不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99mTc-PYP检查

1h平面显像可见: 骨骼可见显影,双肾可见轻微显影,心脏明显显影,放射性浓聚程度高于周围肋骨,勾画左心ROI(H)及对侧肺部ROI(CL),估算H/CL值约1.63;

1h胸部SPECT/CT断层采集可见: 纵膈内放射性分布以心脏周围为主,腔内区域放射性分布较稀疏;

3h平面显像与1h所示基本相仿,心脏显影较前略减淡,估算H/CL值约1.49,放射性浓聚程度高于周围肋骨,评分3分。

 

基因检测:未携带目前已知的与淀粉样变相关致病基因的明确或可疑致病变异。

 

诊断

1.急性心力衰竭,HFpEF,NYHA IV级;

2.心脏淀粉样变性,ATTRwt型。

 


 

治疗及随访

给予患者相关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随访3个月,自觉无症状,6分钟步行试验为385米,NT-ProBNP降为1863pg/mL,NYHA分级为Ⅱ级。

 


心脏影像和心功能评估,包括心肌病的精准诊疗(单基因突变、双基因突变)、心脏MRI诊断、负荷心肌核素显像及心肌活检,可加强心衰病因精准诊断能力。

 

小结

 

ATTR-CM会对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降低患者生存率,因此ATTR-CM筛查规范诊断和治疗势在必行。临床诊疗过程中,要警惕心脏表现以及早期的心脏外表现;对于老年人HFpEF、左心室肥厚、肌钙蛋白持续升高等表现时,需警惕ATTR-CM。2019年以来,在心衰中心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我们不断加强对心衰相关疾病的诊断水平,中国ATTR-CM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相信未来在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ATTR-CM诊疗率必将得到质的提高。

 

 

专家简介

 

9.png
金玮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 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心衰学组 副组长 

上海心衰中心 副主席 

首批中国心衰中心示范基地,瑞金医院 负责人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 “银蛇奖” 以心力衰竭/心肌病诊疗为学术特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640.png
∞扫码关注专家主页∞

精品课程观看

最新资讯速递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0.jpeg
医谱学术
扫码关注
00.jpeg
医谱app
扫码下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