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教授:CCM循证医学证据与患者选择
近年来,引入国内的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作为一种新型植入式电治疗装置,不仅能够增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指标和临床症状,甚至对远期预后也有显著改善效果。因此,它已迅速成为备受关注的心血管领域热门话题。在近期召开的2023苏州心血管病年会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对CCM最新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深入解读,并详细阐述了CCM适用人群。
回顾CCM的发展历程,从最初CCM可行性的探究到获得中国NMPA审批,经过了长达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全球范围内共进行了6000多例CCM植入术,同时还开展了4项重要的RCT研究。
FIX-HF-5研究
FIX-HF-5是一项前瞻性、随机、第三方盲(心肺运动试验核心实验室)的多中心研究。共入组428例患者,随机分为接受OMT+CCM治疗和单纯OMT组。入组标准为EF≤35%、用药后NYHA仍为II级甚至IV级的患者。亚组分析纳入EF≥25%、NYHA Ⅲ级的患者150例,比较各组间通气无氧阈(VAT)、峰值VO2、MLWHFQ、6分钟步行试验(6MW)和NYHA等级的改善情况。安全性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再住院率。
结果显示,不论是24周还是50周的随访,植入CCM后,在VAT、峰值VO2、MLHFQ、6MW和NYHA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OMT+CCM治疗组和单纯OMT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该研究提示,CCM对已接受OMT但仍有症状、射血分数中等程度降低的患者的效果可能更明显。
FIX-HF-5C研究
该研究在20个美国中心及8个欧洲中心共纳入160例NYHA Ⅲ级和Ⅳ级、25%<EF<45%的心衰患者,主要有效性终点为峰值VO2的提升,次要有效性终点为生活质量评估,包括MLWHFQ和NYHA。由于之前FIX-HF-5研究已证明CCM对心衰患者有效,该研究获得了FDA优先审查资格的快速准入途径。
结果显示,接受CCM患者的峰值VO2提升更为明显,超过83%的患者心功能至少提升一级;而且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综合终点显著降低。证实CCM在NYHA Ⅲ~Ⅳ级,25%<EF<45%的特定心衰患者中疗效优异,为FDA批准CCM适应证提供了依据。
FIX-HF-5C2研究
该研究旨在探讨与CCM三导线装置比较,双导线装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15%为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双导线CCM,对照组为FIX-HF-5C研究的数据。主要和次要有效性终点分别为峰值VO2和NYHA评估,安全性终点为器械相关并发症。
随访24周,与三导线组相比,双导线组峰值VO2改善明显,NYHA也有所改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是双导线组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证实双导线CCM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CCM与心脏再同步疗法(CRT)的疗效比较
CRT也是治疗心衰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对宽QRS的患者。对比CCM与CRT的治疗效果发现,CCM对窄QRS患者改善并不差于CRT对宽QRS患者的改善,尤其是对于EF在35%以上的患者,CCM的改善更加明显。
REG研究
在前面多项研究之后,欧洲开展了一项长期临床研究CCM-REG,该研究为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在51个欧洲中心纳入503例患者(其中30%房颤患者),全部植入最新双导线Optimal smart器械。
有效性分析发现,CCM术后6、12、18和24个月,整个队列MLWHFQ、LVEF和NYHA等级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0.001);在24个月时,NYHA改善0.6±0.7,MLWHFQ改善10±21,LVEF改善5.6±8.4%。房颤和窦律患者的临床效果相似。
安全性分析发现,CCM植入24个月时,心衰事件发生率均显著少于12个月时。
亚组存活率比较分析发现,在整个队列中,CCM治疗开始后1年和3年的预测生存率明显优于MAGGIC评分的预测;在LVEF≤25%亚组中未检测到生存获益;相比于其他LVEF亚组,在LVEF 26%-45%亚组中,CCM治疗的生存获益比MAGGIC评分预测的更高。
该研究结果表明,CCM长期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和射血分数,还可以降低心衰住院率超过70%。而且,CCM在房颤患者中同样安全有效,患者的生存率远高于大型心衰数据库MAGICC预测的数据。
长期随访-六年病例对照
另外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纳入41例患者(NYHA Ⅲ级,EF<40%),植入器械为新型Optimizer lll装置。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用药等按照1: 1匹配为对照组(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和治疗组(CCM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心衰再住院率、心血管病死亡、死亡和再住院的复合结局。
随访6年,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EF>25%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改善,改善开始于大约4个月时,并一直持续到研究结束。在次要终点方面,治疗组(整体和EF>25%亚组)也优于对照组。
2021年美国FDA批准的CCM治疗适用人群特征为:QRS窄波<130 ms;LVEF 25%~45%;NYHA III-IV级。
欧洲心衰指南中,关于CCM适用人群的推荐描述为:CCM的疗效已经在NYHA III-IV级,且LVEF在25%~45%之间的窄QRS (<130ms) 心衰患者中得到了验证,并证实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2022年AHA//ACC/HFSA心衰指南,关于CCM适用人群的描述为:CCM已经被FDA批准用于NYHA Ⅲ级,LVEF在25%~45%之间,并且不适合CRT的心衰患者。经过四项随机对照研究,确凿证明了CCM在提升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显示出对死亡率和住院率的改善。
中国也提出了CCM适应证建议,在选择患者时,建议满足以下条件:
1)QRS<130ms;
2)25%≤LVEF≤45%;
3)NYHA分级III级左右;
4)室间隔心肌纤维化面积<70%;
5)心尖部未发生纤维化;
6)三个月内未出现心梗发作;
7)一个月内未出现心绞痛发作。
其中,后面四个条件并不是硬性指标,而是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的附加条件。
国内患者筛选标准的理由
-
目前尚未有关于CCM直接应用于宽Q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发表,但已有用于CRT无应答患者的临床研究。
-
早期临床研究数据已经证实,CCM对于EF较低(<25%)患者的效果不明显。而对于EF保留的心衰患者的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
-
目前为止,主要的随机临床研究的大部分受试者为NYHA III级。
-
CCM电流需要传导到尽可能多的心肌,才能有好的疗效。而心肌纤维化后,阻抗很高,会导致CCM电流无法影响到较远的位置。
-
CCM可以改善心肌,但这需要心肌的供血良好,已经凋亡的心肌细胞是无法改善的。因此建议在患者心肌严重恶化前进行CCM植入手术,以改善患者心肌的生理状态和心功能;国外的临床试验数据已经证实,在EF高于35%的患者中,CCM带来的益处最为显著。
欧洲医生在实践中发现,左西孟旦对心肌LVEF的提升程度,与CCM对心肌LVEF提升程度类似。因此如果患者对左西孟旦有良好反应(比如超声发现EF增加5%),那么该患者植入CCM的预期效果也将显著。
另外,缺血性心衰或者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均可植入CCM。在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器械治疗(比如ICD、CRT、起搏器等)的基础上,CCM可以进一步改善心衰症状。对于那些规范药物治疗后,依然有心衰症状,比如胸闷气喘、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的患者,CCM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让患者重新有能力完成各种日常活动,比如做家务、出门活动、工作等。患者在主观上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治疗效果。此外,CCM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后,还可以减轻继发于室壁收缩减弱的反流,以及改善继发于血液灌注差的肾衰症状等。
专家简介
文中图片均来自授课幻灯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