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群教授:房颤的消融治疗:冰、火、电

浏览量:2020

 

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肺静脉等部位的心房肌的异常电活动。导管消融则是采取不同方式实现肺静脉隔离(PVI),阻断异常信号传导,使心脏回归正常节律,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PVI已被公认是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在国内外指南中PVI已成为所有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Ⅰ类推荐。随着房颤消融方式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逐渐形成冷冻消融(“冰”)、射频消融(“火”)和电极脉冲消融(“电”)的“三足鼎立”之势。在近期召开的第十六届逸仙心血管病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分别从技术优势、临床研究证据及未来发展等方面介绍了这三种房颤消融方式。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CBA)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CBA)

 

CBA是将液态制冷剂由体外沿导管输送到末端的球囊,制冷剂气化形成低温,使消融部位温度骤然降低,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坏死,破坏“异常信号塔”,从而消除房颤。对比射频消融,CBA在房颤消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适合所有肺静脉,而且学习曲线相对较短,消融快速,术中需要时间更短。

 

CBA的房颤成功率更易复制

 

有研究表明,CBA的房颤成功率更易复制,在不同容量的中心,CBA的消融有效性集中在70%-80%,而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为30%-80%。

 

CBA的成功率更易复制

 

CBA的有效性不劣于射频消融

 

2016年发表的一项著名的“FIRE and ICE”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CBA与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显示,应用CBA进行PVI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有效性上不劣于应用射频消融。安全性终点结果显示,CBA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射频消融组,虽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并发症种类的构成不一样:射频消融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股沟穿刺并发症、心包填塞、消融后房扑房速等严重并发症,CBA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膈神经麻痹,且多为短暂性,一年随访仅0.3%仍未恢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此项研究的设计为非劣效性研究,得出的结果仅限于CBA的有效性不比射频消融差,而不能证明这两项技术到底谁好谁坏。但是后续发表的二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房颤住院、全因住院、再次消融、直流电复律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CBA明显优于射频消融。另外,这两项技术的卫生经济学数据报告显示,CBA也明显优于射频消融。

 

CBA适应证拓展的里程碑研究

 

2020年在FDA监控下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发表在Heart Rhythm杂志上,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对照研究,具有预先设定的目标,以评估药物难治的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使用CBA进行PV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预先设定的主要疗效和安全性终点的目标分别为>40%和<13%。结果12个月内主要疗效终点为54.8%,显著超过预先设定的目标(P<0.001);主要安全事件发生率为0.6%,也显著低于预先设定的目标(P=0.002)。基于此,CBA的适应证扩展到药物难治的症状性持续性房颤

 

主要疗效终点与主要安全终点均达到预定目标

 

2021年三项随机对照试验(Cryo-FIRST,STOP AF First,and EARLY-AF)评估了CBA作为症状性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的一线治疗是否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所有三项研究都表明,CBA在超过12个月预防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方面优于AAD疗法;在安全性方面,所有三项试验均观察到随机接受CBA的患者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几率更低。因此,FDA批准CBA作为症状性PAF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以上几项研究奠定了CBA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我国NMPA也在2022年批准CBA用于持续性房颤,并且承认CBA可作为PAF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射频热球囊导管消融术
射频热球囊导管消融术

 

射频导管消融是通过外周静脉,将导管送到房颤病灶区,局部释放射频电流,沿着肺静脉开口周围或邻近的左心房壁,一点点进行消融。点过的部位会产生很高的温度,通过热效能,使局部组织坏死,并连点成圈,组成隔离带,此后形成疤痕组织,将病灶彻底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向整个心脏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多电极射频球囊消融导管采用球囊设计,相较于传统点消融,更易于肺静脉隔离,导管有10个电极,可以分别提供不同水平的能量,大大提高了消融效率,还可以与CARTO系统兼容,显著减少X线。该产品的多项上市前临床研究已经开展并完成,结果显示多电极射频球囊消融导管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但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其中,STELLAR研究是一项首次有中国参与的美国IDE研究,纳入640例受试者,98.8%即刻肺静脉隔离,93%未使用局灶性消融,12个月有效性达67.7%,无症状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为77.7%。

多电极脉冲场消融(PFA)
多电极脉冲场消融(PFA)

 

PFA是通过高强度、短时程间歇放电,使细胞、组织电穿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非热能的消融方式,无或很少温度带来的损伤,病灶组织损伤更均匀;对接触要求低,只需接近,可避免心脏穿孔等;放电时间短,消融速度快,不会造成肺静脉狭窄。而且PFA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组织电场强度不同,PFA采用特定电场,避免损伤临近组织,如食道、膈神经等,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组织电场强度不同

 

首个PFA临床试验在2019年完成,研究确定PFA是否允许持久的PVI而不损伤邻近结构,这项研究在两个中心进行,81例患者均通过单相或双相PFA急性隔离肺静脉,随着对能量波形的优化,3个月时,所有PVI患者的持久性从18%提高到100%;中位随访120天内除了一个手术相关的心包填塞之外,没有其他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12个月Kaplan-Meier无心律失常估计为87.4±5.6%。从结果来看,PFA具有优异的有效性和耐久性,值得期待,但是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

 

PFA首个临床试验部分结果

小结
小结

在房颤治疗方面,基于肺静脉解剖的高效电隔离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CBA的安全性/有效性、疗效的可复制性等优势已被证实。PFA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值得临床期待。射频热球囊的IDE研究已经完成,期待最终的临床结果及FDA的审批。

 

本文图文来自幻灯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专家简介 

吴立群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 

获评2021年度上海工匠及上海医务工匠称号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点击关注
医谱学术
点击下载
医谱app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