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CR 2024 专访丨涂圣贤教授:无创诊断,助力冠脉生理学评估简单高效
北京时间5月14-17日,欧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EuroPCR)于法国巴黎隆重举行。5月14日大会首日,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团队在会上发表三项重磅研究成果,受到与会嘉宾学者的广泛关注。
会议期间,涂圣贤教授与医谱学术远程连线,分享了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现整理如下,特此报道。
医谱学术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是功能学上评判冠脉缺血的金标准,应用FFR评价临界病变是否存在功能性缺血,指导血运重建,已获得美国、欧洲和我国指南的一致推荐。那么,临床在FFR的应用方面,有哪些“痛点”亟待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您及团队都进行了哪些尝试?
涂圣贤教授:FFR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FFR的测量需要使用药物扩张微循环,而微循环的最大扩张状态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此外,FFR的测量需要使用昂贵的压力导丝进行有创测量,加上操作复杂时间长,存在一些副作用,从而限制了FFR的使用。
在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更简单的方式对冠状动脉进行生理学评估。近年来,我们相继发明QFR、OFR、CT-QFR等序列计算FFR技术。以QFR为例,QFR无需使用导丝,只需要冠脉造影就可以计算出FFR,从而解决耗材的问题。再比如,相较于传统基于血管腔内成像(如血管内超声IVUS或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方法,血管径向壁应变(RWS)技术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耗材及有创操作,显著降低了评估的复杂性及费用。
目前,我们已形成了可以应用于冠脉CT、造影、OCT以及IVUS的全链条生理功能学评估技术,并开展了相应的临床转化研究。
医谱学术
在本次EuroPCR 大会上,您的团队有多项学术成果进行汇报,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这些研究的结果?
RWS、μFR在大规模西方人群同样具有优异预后价值
μFR和RWS是中国原创的心血管精准评估技术,通过基于单体位冠脉造影的“一站式”分析,即可实现冠脉生理学及斑块易损性的同步快速评估。本次发表于EuroPCR的研究通过对TARGET AC数据集进行事后盲法分析,探讨了μFR和RWS对非罪犯血管长期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研究共纳入1169例具有5年临床随访的患者,对符合条件的非靶血管分别进行μFR(n=2349)和血管水平RWS(n=1394)分析。主要终点为非罪犯血管5年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罪犯病变再次血运重建。
结果显示,μFR<0.90和RWS≥13%均是5年不良临床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μFR<0.90: HR: 1.647 [1.383, 1.961], p<0.0001;RWS≥13%: HR 2.288 [1.694, 3.092], p<0.0001)。此外,在高质量冠脉造影的情况下,μFR和RWS对于非靶血管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μFR: HR: 2.298 [1.430, 3.693], p=0.0004;RWS: HR 3.523 [2.129, 5.829], p<0.0001)。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大规模西方人群探讨RWS和μFR长期预后价值的验证研究。研究结果提示,μFR<0.90和RWS≥13%均与更高的非罪犯血管5年事件发生率相关,并且更优质量的造影图像能进一步提升预测表现。基于单体位冠脉造影图像的μFR+RWS“一站式”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有望为导管室实时冠脉风险评估和优化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决策模式。
全自动μFR诊断准确性高达84.9%
本次EuroPCR 大会上,涂胜贤教授团队还发布了最新一代QFR技术(全自动μFR)的准确度和效率验证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FAVOR II China研究中306名患者的330条血管,进行全自动μFR分析(无任何用户交互操作),并成功在300名患者324条血管完成全自动分析,可行性高达98.2%(324/330)。以基于压力导丝的FFR≤0.80为参考,全自动μFR诊断准确性为84.9%,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6.7%,且与FFR具有良好相关性和一致性。此外,每条血管的平均分析时长仅为23秒。
因此,新一代全自动μFR技术,无需任何用户交互操作,即可快速、准确完成血管狭窄导致缺血的生理功能学评估,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将更易融入日常导管室的工作流程中,极大助力普及生理功能学指导精准PCI的实现。
全自动CT-μFR诊断准确性超出预期
CAREER研究共纳入260名患者的706条血管,主要终点为CT-μFR识别有生理学意义的狭窄病变在患者水平的诊断准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以导管室生理学评估(FFR/μFR≤0.80)为参考,CT-μFR准确度达89.6%,远高于预设目标(72%)。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86.1%。主要次要终点结果显示,在非显著钙化病变中,CT-μFR诊断准确性非劣于μFR,准确性差异为1.8%,远低于预设非劣效界值(15%)。
此外,研究者还验证了全自动CT-μFR(无需任何用户交互操作)的诊断性能。其可行性为97.2%(686/706),准确度仍可达到83.0%。并且由于全自动CT-μFR分析无需任何人工干预,每例患者平均分析时间仅为1.6分钟。
总之,在保证CTA图像采集质量的患者中,增加无创CT-μFR分析,有望改善血流动力学显著狭窄的诊断性能,减少不必要的介入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医谱学术
在您看来,这些研究结果有何意义?您如何看待全自动计算FFR这一方法未来的应用前景
涂圣贤教授:这些全自动的检测方法不太依赖术者经验,同时减少了分析的差异化,从而提高了生理学在冠脉评估中的应用率。此外,这些技术完全自动化,可助力导管室的操作流程更加简化。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在此领域深耕精研,以明确这一技术是否能应用于其他疾病领域,从而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