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CR 2025 | 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团队发布CAREER研究最新随访结果

巴黎时间2025年5月22日上午,华东医院心血管科曲新凯主任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华东医院双聘教授)团队,在欧洲介入心脏病大会(EuroPCR 2025)公布CAREER研究最新临床随访结果,并证实CCTA衍生的定量血流分数(CT-μFR)及斑块评估技术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作用,以及在减少不必要有创冠脉造影检查方面的潜在指导价值。

这是继2024年该团队报道CT-μFR对冠脉生理学诊断效能的主研究结果以来,CAREER研究成果第二次登顶国际顶尖学术会议。

CAREER主研究已经证实,在接受临床及传统CCTA评估后拟行计划性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现场CT-μFR分析对于血流限制性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研究成果已发表在EuroIntervention。此次的CAREER随访研究以CCTA检查后90天内接受血运重建及随访期间血管源性复合终点事件(VOCO,包括心脏性死亡、自发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作为主要研究终点,首次展示了该研究长达4年的随访结果。在中位2.9年的随访期间,137例(53.9%)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基于核心实验室分析的CCTA衍生参数中,CT-μFR是主要终点事件的最强预测因子(C-index:0.742,95% CI:0.702-0.782,P<0.001),优于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参数;以0.80作为最优界值,CT-μFR定义的功能学阳性患者其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是阴性患者的8.51倍(95% CI:5.54-13.07,P<0.001)。

研究进一步探讨了CCTA指导安全延迟导管室冠脉造影检查的可行性标准,发现在CT-μFR>0.80合并三支血管总CT-μFR>2.65的患者中,接受延迟冠脉造影检查的预期事件率将与标准生理学指导血运重建后VOCO事件发生率相近(13.8% vs 9.8%,P=0.169),提示基于这一策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预计将减少40%的不必要有创冠脉造影检查。而在接受生理学指导的延迟血运重建血管中,高危斑块特征是除生理学参数外的重要预后预测因素。

这项前瞻性研究表明,CCTA衍生的功能学参数是预测患者冠脉血运重建必要性的关键因素,以功能学参数为核心构建有创冠脉造影检查的CCTA决策模型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为未来开展前瞻性决策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基础,有助于推动CCTA作为“守门人”角色,用于排除低风险冠心病人群、减少不必要的有创冠脉造影检查,助力冠心病精准诊疗。
专家简介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