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开放,守正创新——2024精准药物治疗京师学术年会 暨精准药物治疗培训班顺利闭幕
精准药学在新医学模式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药师和学科发展带来无限空间。在近十年全国专家同道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全国精准药学发展显著提升,精准药物治疗理念逐渐根植于药师心中。为推动中国个体化精准药物治疗的全面发展,规范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2024年6月29日-30日,由北京药理学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整合药学分会、北京药学会药品综合评价专委会、中国药师协会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药理学会精准药学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协办的“2024精准药物治疗京师学术年会暨精准药物治疗培训班”在北京顺利召开。据统计,百余名医药工作者现场参加了会议,3.4万人次在线收看。
精准药物治疗京师学术年会是首都药学领域的一个品牌会议,举办至今已是第八届。本届会议继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精准药物治疗的现状与挑战,通报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临床应用经验。今年的盛会也将一如既往为大家带来新启发和新动力。
强基固本,多维并重
中国药师协会孟丽华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精准药物治疗是当今药学的重要发展领域和方向。它旨在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包括基因、生理、病理等,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药师在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药师协会作为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积极鼓励药师不断学习,掌握精准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既往我们积累了很多临床试验,但尚缺乏总结、缺乏研究和积累、缺乏可量化的服务成效,未来需要大家共同深耕,拿出权威数据深入阐述药学服务价值,为药学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整合医学会杜亚宏常务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整合医学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医学领域的整合创新,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我们认为精准药物治疗,是整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本次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能够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精准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这对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精准药物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本次会议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分享心得,也希望各位参会者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提高我国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共同推动精准药物治疗的发展。
北京药理学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药物治疗是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石之一,随着药物研发进展,新药物层出不穷,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目前临床治疗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从没有药到有很多药,从如何得到有效治疗变成如何选择更好的治疗策略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精准药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长期药物治疗、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现状日益严峻。精准药学在提升药物治疗效果、管理药物治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药学转型的重要方向。希望本次论坛的各位参会者积极分享、提高技能,将精准用药理念和技术带回各自城市,共同为我国精准药物治疗事业做出贡献。
在充满智慧与热情的开幕致辞之后,大会正式进入为期一天的学术盛宴。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向与会者展示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学术授课环节内容丰富多彩,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从行业趋势到创新方法,无一不体现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各位讲者凭借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学术大餐。
精准诊疗,势在必行
林阳教授:心血管药物治疗管理路径的制定与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林阳教授在授课中强调,药物治疗管理路径提供了一套相对系统、规范、同质化的管理路径和记录表单,同时针对信息收集、分析评估、计划实施和跟踪随访4个环节配套了实用的评估工具和干预建议,可以促进药学门诊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下一步应搭建不同疾病药物治疗管理药师标准化培训体系和能力评估体系,为药学门诊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进一步促进药学门诊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未来,希望药物治疗管理路径越来越多,助力更多药师为健康中国2030做出贡献!
王鹤尧教授:过敏性进程的精准治疗
心联医互联网医院王鹤尧教授在授课中强调,精准治疗实现了从“千人一方”(循证指南)到“因人施治”的过程。医学上,过敏性进程(也称为特应性进程)用于解释特应性疾病的自然史,进程始于特应性皮炎(AD),然后发展为IgE介导的食物过敏(FA)、哮喘(AA)和过敏性鼻炎(AR)。时间特点为始于婴幼儿期,可持续终身;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空间特点为在解剖结构上,原则上遵循皮肤-胃肠道-呼吸道的空间演变。共病特点为以2型炎症为核心表现,伴随具体发病部位的病理表现特点。但是,过敏性进程并不绝对化,并非所有过敏性个体都存在典型的过敏性进程,尤其是成人疾病。
杨莉萍教授:中西医的精准治疗
北京医院杨莉萍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对病因的认识而言,中西医本质不同。中西医精准医学的目标都是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用药。西医的原理是在DNA和RNA的水平上,寻找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的原理是在表象水平上,把同一疾病分为不同证型(亚型),亚型包括阴、阳、虚、实、气、血、痰、瘀等;病-证的本质是机体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应答不同。此外,中西医精准医学的措施也不相同。在西医措施中,精准诊断是各种检查/基因测序;精准治疗是手术或放疗;精准用药是靶向药物(化疗药物或生物药物)。在中医措施中,精准诊断是在临床宏观实现精准,包括望、闻、问、切;精准治疗包括针、灸、砭石、导引;精准用药包括引药+对证方药。
杨毅教授:围术期肺损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杨毅教授在授课中强调,肺损伤是心脏外科尤其CPB及主动脉夹层手术常见并发症,其死亡率较高。心脏外科术后ALI/ARDS的主要机制包括SIRS、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激活是核心。天普洛安®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减少心肌细胞损伤,改善肺功能,获得众多心脏围术期领域共识推荐。相对于治疗心脏外科术后ARDS,预防肺损伤可能是最重要的。
谢铮铮教授:乳腺癌慢病管理时代下CDK4&6I如何精准思治
北京世纪坛医院谢铮铮教授在授课中强调,CDK4&6i联合ET治疗原发内分泌耐药患者,内分泌治疗耐药后,继续接受化疗,易耐药,且AE发生高,影响生活质量,不利于长期慢病管理。不同CDK4&6i联合治疗内分泌耐药HR+,HER2-晚期乳腺癌,可延长患者生存;针对原发耐药的患者,阿贝西利联合治疗显著延长PFS和OS,改善患者生存,ctDNA的探索性分析提示阿贝西利可以改善部分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预后;不同CDK4&6i结构式存在差异,阿贝西利可实现持续不间断用药且对CDK4的选择性是CDK6近14倍。健康中国“2030”强调肿瘤全生命周期慢病管理,阿贝西利验证了在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耐药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利于优化我国乳腺癌患者慢病管理进程。
赵明教授:集采常态化下的医院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医院赵明教授在授课中强调,药品集中采购执行过程中,药学人员需要科学报量、保障供应、合理分配、密切监测,确保集采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重点监控品种,需要结合专项点评等措施,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根据临床实际需求,优化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平衡患者的治疗需求从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来看,国家集采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执行国家集采政策有助于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在药学服务中,做好患者宣贯和教育,推进集采平稳落地。
完善临床实践,打造药学服务闭环
时青云教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ISSHP分类、诊断和管理的国际实践建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时青云教授在授课中强调,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预防所有妇女的子痫前期。低剂量阿司匹林和钙(在低钙摄入量的情况下)都被推荐用于子痫前期的预防。依诺肝素并没有比低剂量阿司匹林提供任何预防优势,即使是对子病前期高危妇女。钙至少1克/天的剂量已被证明可以降低低钙摄入量妇女子痫前期的可能性。不建议补充大量的维生素类,事实上可能与更糟糕的妊娠结局有关。
陈超阳教授:基于数据及模型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用药管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超阳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临床药师通过在MS管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致力打造从药物准入到治疗药物评估、治疗决策优化,再到药学服务,最后到基于临床需求的新药研发的药学服务闭环。做到重构药学服务,彰显药学价值,顺应时代需求。
聚焦老年用药、眼底疾病的综合管理
易湛苗教授:基于老年人用药风险管理的基因检测循证指南构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易湛苗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形成推荐意见方法包括基于系统评价证据形成的20种药物推荐意见是各药物推荐意见对应的临床问题,推荐意见及证据总结;其余近80种药物推荐意见是各药物推荐意见及对应的临床问题,证据总结与推荐说明部分形成药物基因证据信息表;基于137个临床问题,共形成137条推荐意见。总之,指南整合了多源证据(指南、数据库、系统评价),形成药物基因证据表;整合了基因影响环节、临床意义,标注证据等级、参考文献及备注;以及提出药物基因检测推荐意见,总结证据和推荐说明。
石丰豪教授:眼底血管性疾病创新治疗方案的价值评估研究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石丰豪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在创新性评估方面,双特异性拮抗Ang-2/VEGF的抗Ang-2片段提升血管稳定性、抗VEGF-A 片段抑制血管新生;无Crossmab技术仅单抗联合用药临床疗效上并无额外获益。在有效性评估方面,针对中国DME患者人群,法瑞西单抗在BCVA提升、15个字母提升比例、VFQ-25评分均好于其他抗VEGF药品;针对nAMD人群,法瑞西单抗在BCVA提升上与其他抗VEGF药品相似,在CST、CNV面积变化和病变渗漏,面积改善方面均优于其他抗VEGF药品。
完善慢病管理诊疗策略,实现精准药物治疗
吕晓希教授:《小干扰RNA降脂药物药学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吕晓希教授在授课中强调,SiRNA药物利用机体细胞自身存在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干扰并下调相应蛋白的表达。基于高级的化学修饰及胞内缓释系统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目前英克司兰的推荐维持剂量给药频率为1年2次皮下注射。SiRNA 英克司兰与 PCSK9 单抗干预PCSK9蛋白的机制及位置不同,药效学及药动学特征不同,属于不同种类的降脂药物。对于经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不达标或由于药物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使用受限的患者,可选择siRNA英克司兰作为联合治疗方案。
周洋教授:冠心病的精准药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洋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冠心病的精准药物治疗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大部分患者需终身服药。基于实践形成的冠心病药物治疗管理临床路径,以药物治疗管理的实施过程为基本框架,以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多个难点问题为导向,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等工作。
分享专科经验,重视实战演练
赵立波教授:基于肠道微生物研究HSCT患儿的霉酚酸酯个体化用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立波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关于表型的确定与机制的初步探索:(1)PopPK模型及宏基因组分析显示,HSCT患儿MMF代谢和肠道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与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密切相关;(2)体外和体内试验证明,BGUS促进了MMF肠肝循环过程中MPAG/MPA转化,继而诱发了肠道毒性;(3)体外和体内试验证明,桑黄酮G能够通过抑制BGUS活性,降低MPAG/MPA转化,改善MMF毒性。关于展望机制的深入探索与验证:(1)结合现有基因组数据结果和公共数据库,对关键qus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特征进行总结和分类;(2)绘制以MPAG/MPA转化为核心的BGUS图谱,寻找关键的遗传元件;(3)对筛选出的与MPAG/MPA转化密切相关的gus基因序列构建工程菌载体进行体外和体内验证。
赵冠人教授:治疗药物监测与药学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冠人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医学模式的演变推动药学服务转型。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实行药学服务模式的“两个转变”,即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通过转变模式,进一步履行药师职责,提升服务能力,促进药学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李鹏飞教授:定量和核酸质谱在精神疾病精准用药中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李鹏飞教授在授课中强调,精神疾病精准用药的特别之处在于,急性期2周内达有效剂量,直到症状控制,一般需6~8周;巩固期仍继续应用有效剂量至少3~6月或更长;维持期维持治疗剂量通常较有效剂量低,传统抗精神病药可以减至治疗量的1/2,维持治疗时间多数为终身治疗;停药时多数为终身治疗,极少数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李晓娜教授: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AKI重症患者的甲基化与核苷酸代谢素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晓娜教授在授课中强调,继基因组学之后,代谢组学结合患者表型和病理状态,为个体化医疗和药物发现又打开一扇门。代谢组学研究生物体系(生物体液、细胞、组织等)受外部刺激(饮食、运动、疾病、药物等或内部刺激(如基因突变)等扰动后,其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成分和水平)。常用的代谢组学研究策略分为非靶向和靶向两方面:非靶向代谢组学是分析特定时间或环境条件下所有代谢物;靶向代谢组学是已经有明确目标,定量分析结构相似的特定代谢物。
6月30日,大会学术氛围依然浓厚。在授课过程中,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创新思维。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将这些宝贵的学术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为推动各自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耕肿瘤精准用药,探索个体化新方向
陈万生教授:化疗药物不良反应预警标志物的发现与应用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万生教授在授课中强调,所有研究工作都是需要从临床出发提出问题,包括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临床效应多样性。个体差异是影响临床效应是否出现以及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内因有遗传因素,外因有环境因素和饮食因素。多个单组学技术可以从不同维度筛选反应以上因素的客观指标(标志物);多组学整合分析技术可以明确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总之,要从科研回归临床应用,做到精准预警和精准干预,实现抗肿瘤精准药物治疗。
戎卓娜教授:基于肿瘤美器官的个性化用药检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戎卓娜教授在授课中强调,肿瘤类器官用于药物筛选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虽然肿瘤类器官直接来源于患者本身,但是其稳定性和准确性还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如培养环境以及各个实验室的培养标准等,且目前肿瘤类器官培养条件昂贵且复杂。肿瘤类器官的建立还缺乏血管、免疫细胞、间质和神经等。由于血管侵入肿瘤是肿瘤生长的关键步骤且肿瘤的治疗依赖于免疫细胞的作用,间质和神经也与肿瘤的治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缺失会给肿瘤治疗药物的筛选以及个性化用药的指导带来一定的偏差。肿瘤类器官建立的效率有待提高,类器官的生成时间和成本需要有效的方法来降低。
焦园园教授:抗体偶联药物的临床研究、应用与精准用药启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焦园园教授在授课中强调,抗体偶联药物(ADC)处于快速发展的领域,极具多样性的结构特征,具有较小分子,疗效提高,毒性未降低,特征性毒性,治疗窗窄的特点。此外,ADC类药物还具有复杂的体内过程、多样化的体内分析物、复杂的临床药理过程。目前,存在的临床问题是耐药和毒性较普遍,组织穿透和联合用药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方向。总之,ADC类药物的临床精准用药需要根据靶点合理选择药物,并深入理解其体内过程、影响因素与定量特征。
提供全程深入监护,实现重症患者综合救治
秦英教授:驻科药师参与心脏移植受者药物治疗管理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秦英教授在授课中强调,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对于器官移植驻科药师的药学服务有很大需求。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移植驻科药师在与临床医护多年协作中,逐渐摸索形成了本院的心脏移植驻科药师工作模式,药师深入参与临床诊疗过程,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深入、精细的药学服务,保障了患者药物治疗的有限性、安全性和依从性。心脏移植驻科药师与医师、护士合作默契,形成相对明确的分工,药师对于需要提供的药学服务工作,既是权力也是义务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有一定的药物治疗决策权,可独立完成常规免疫抑制药物、降压药物、隆糖药物、隆脂药物、机会性感染预防药物的等药物治疗的实施与监护。
李彤教授:重症肺炎综合救治临床实践及案例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彤教授在授课中强调,在重症肺炎综合救治的脓毒性休克、严重感染、PICS与CCI三个特殊阶段需要我们非常关注。关于脓毒性休克的抢救治疗:在液体复苏方面,留置深静脉导管,建立静脉通路,补液,纠酸,碳酸氢钠125ml静滴;在血管活性药方面,NE0.1-0.8ug/kg.min泵入+垂体后叶素0.5mg/h,BP升至120/60mmHg;在机械通气方面,IPPV模式、VT480m1、RR15bpm、PEEP8cH20、FiO280%;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入室即刻留取血及痰培养,经验性应用莫西沙星抗感染,很快升级为美罗培南;在肾脏替代治疗方面,给予高钾、AKL,行CRRT。
本次会议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治疗经验、探讨未来趋势的宝贵平台。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还能推动临床应用的创新,从而不断推动精准药物治疗领域向前发展。北京药理学会精准药学专业委员会作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工作成果令人瞩目,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发挥其在精准药物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动我国精准药物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未来,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提高我国医疗水平和人民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