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丨胡海波教授:单纯超声引导下经导管卵圆孔未闭缝合技术的临床探索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各种介入新技术,新器械,新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可降解封堵器和单纯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卵圆孔未闭(PFO)介入治疗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潘湘斌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导管PFO缝合技术的临床探索,为PFO介入治疗开辟了全新方向,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治疗方案。2024年6月18日,潘湘斌教授团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功实施全国首例零射线纯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缝合术,为全球PFO治疗领域带来新突破。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海波教授就单纯超声引导下经导管PFO缝合技术的技术背景、初步临床应用、操作步骤等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多例复杂病例,探讨其在PFO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以封堵技术为基础的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已日趋成熟,但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包括封堵器植入物的炎性过敏反应、植入物残留、二次手术干预困难等。因此,“介入无植入、介入无辐射”是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上述理念开发和建立一种全新的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体系是大势所趋。
介入技术的实质是通过微创、不开刀的方式实现外科开刀手术的效果。多年来,各种心血管介入技术一直在模仿和对标相应的心外科手术技术,比如PFO封堵术、TEER手术等。缝合技术是外科手术技术的基础,开发不开刀的经导管缝合技术有望解决先心病介入治疗目前的发展瓶颈。在血管缝合器的基础上,2008年国外有专家进行了经导管PFO缝合的初步尝试,后经研究证明,通过缝合的概念去解决PFO的闭合问题是可行的、有效的,并且是安全的。经导管PFO缝合技术作为和传统封堵技术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技术体系,有望成为未来发展新方向。
初步临床应用
开展经导管PFO缝合手术前,必须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术前评估流程。术前一定要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卵圆孔形态及最佳缝合区域,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EE术前评估卵圆孔形态及最佳缝合区域
① 局麻下穿刺右股静脉后置入6F穿刺鞘,给予肝素100U/kg。
② TEE引导下6FMPA2导管配合0.035''加硬导丝探查通过PFO,加硬导丝置入左上肺静脉。
③ 撤出MPA2导管及穿刺鞘,将14F引导鞘管及内芯送入下腔静脉口处。
④ 沿导引鞘将180cm冠脉0.018''导丝送置上腔静脉或左无名静脉。


长轴下超声视图
⑤ 检查冲洗缝合导管,排气。
⑥ 上腔静脉的0.018''导丝置入继发隔缝合器导管中间导丝通道,将左心房的0.035''导丝置入继发隔缝合器侧面导丝通道。
⑦ 沿导丝送入继发隔缝合器导管(手柄正面朝10点钟方向)进入右房,张开调整Y型夹臂向上捕获卵圆孔继发隔边缘,完成继发隔扣合打针缝合,撤出继发隔缝合器导管,引出继发隔缝线于股静脉外。
长轴下TEE超声视图
短轴下TEE超声视图
⑧ 沿保留的0.035''导丝送入原发隔缝合器导管(手柄正面朝10点钟方向)进入左房,张开调整Y型夹臂向下捕获卵圆孔原发隔边缘,完成继发隔扣合打针缝合,撤出原发隔缝合器导管,引出原发隔缝线于股静脉外。

长轴下TEE超声视图
短轴下TEE超声视图
⑨ 体外将4根缝线一并穿过引线器进入锁结器,拉直缝线推送锁结器进入房间隔右房面。
⑩ 通过多切面TEE及经引导鞘内右心声学造影确认无明显残余分流后进行最终锁结剪线操作完成缝合。
⑪ 撤出引导鞘,局部加压止血包扎。
TEE影像观察下锁结器收紧卵圆孔组织
经鞘管内右心声学造影确认是否缝合严密
手术全程在TEE下完成。
一、适应证:适用于闭合患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且通过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
二、解剖结构要求
1.常规型的PFO(适用):宽1-4mm,隧道长度8-20mm;
2.高危解剖结构(不适用)
▪ 多孔的PFO;
▪ 软性巨大房间隔膨出瘤并伴随左向右分流;
▪ 房缺型PFO对合较少并伴随左向右分流;
▪ PFO宽度过大;
▪ 隧道长度过短的PFO。
病例分享
Case1:患者24岁女性,病情诊断为“卵圆孔未闭;脑梗死”。
➤ 术前TEE影像

➤ 建立通路

推送0.035''导丝至左上肺静脉

推送0.035''导丝至上腔静脉
➤ 器械操作-继发隔缝合

➤ 器械操作-原发隔缝合

➤ 器械操作-锁结器锁结剪线

收紧缝线并进行锁紧

锁紧前通过发泡试验
判断闭合效果
➤ 术后即刻TEE、cTEE检测显示无残余分流

锁结后超声color图

锁结后声学造影
Case2:患者46岁男性,病情诊断为“卵圆孔未闭;脑梗死”,曾于外院换过三次金属封堵器。术前检查TEE提示卵圆孔未闭,房间隔卵圆窝处分离约4mm,隧道长18mm,原发隔薄软。患者术前发泡试验阳性,Ⅲ级分流,经导管双针PFO缝合术后,即刻发泡试验0级,无分流。
➤ 术前TEE影像

PFO长轴切面超声心动图

发泡试验
➤ 术后TEE与cTEE

锁结后超声color图

锁结后声学造影
(锁完即刻发泡效果)
小结
经导管PFO缝合技术可通过单纯超声引导完成,术中不需要使用放射线,操作创伤更小,并且术中可随时调整缝合次数和锁结的松紧度,确保术后可以达到即刻零分流。其最大的优势是基本无植入,术后明显减少抗凝抗板药量和时间,避免了传统封堵器的诸多并发症,包括长期抗凝治疗、心房颤动、心内组织磨蚀等问题。初步临床应用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该技术为PFO介入治疗提供全新思路,使PFO精准化、个体化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专家简介
胡海波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技术培训指导导师,国家结构性心脏病质控中心PFO诊疗规范化培训学院秘书长,中组部第八批医疗组团式援藏专家,西藏自治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医师协会理事,教育部学位评审中心评委,中国医促会介入学组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慢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长期从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工作,手术经验丰富,累计完成各类先心病及瓣膜病介入治疗手术近万例。曾多次受“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邀请出国进行带教指导先心病介入手术。目前共发表中英文科技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国家实用专利一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教育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课题多项,参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审稿专家:胡海波教授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