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时讯|2025 ESC主动脉瓣瓣膜病指南解读:从循证证据到临床决策的进阶

浏览量:29

栏目介绍

  《循证时讯》

 

《循证时讯》定期筛选全球专业医学刊物中关于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关键研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从研究设计、成果意义、临床应用等多维度解读,生动呈现研究精髓,为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指引。

 

 

 

 

本期栏目嘉宾

 

杨剑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美国心脏协会专家会员(FAHA), 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临床专长于复杂结构性心脏病的微创及介入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新技术、心肌细胞损伤、修复、重构和再生的临床转化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JACC、Eur H J等相关领域权威杂志发表SCI论著30余篇,>10分SCI论著 2篇,>5分SCI论著 5篇,是Eur Heart J,BMJ,AJC等杂志特邀审稿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编、副主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菁英奖,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优秀青年医师杏林奖等奖励。

 

 

九月刊

  2025 ESC 瓣膜指南解读

 

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 ESC 2025/WCC 大会上,最新版《2025 ESC/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正式发布。新版指南在主动脉瓣狭窄(AS)干预时机、主动脉瓣反流(AR)治疗策略、TAVR技术应用版图拓展及抗栓管理等方面迎来重大升级,核心信号是:主动干预,终身管理,TAVR成为核心治疗路径。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指南更新的临床意义,本期【循证时讯】特别邀请杨剑教授对指南的关键更新进行深入解读,与广大同道共同学习与探讨。杨教授团队从新版指南的诊断评估、主动脉瓣疾病(AS、AR)、合并病变、二三尖瓣、人工瓣膜及抗栓策略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关键更新内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大家把握从循证证据到临床决策的进阶脉络。

 

 

一、诊断与评估体系升级

◾ AS评估:DSE 与 CT 钙化积分(AVCS)并列核心工具,给出明确阈值(女性>1200 AU,男性>2000 AU)。

◾ AR评估:提出“定性→半定量→定量”三步走,机制区分(瓣叶vs.主动脉根部),并将CMR定量LVESVi≥43ml/m² 纳入干预参考。

 

 

专家解读

 

影像定量和多模态补充,使诊断更客观,避免“等症状再处理”,这是AS与AR更早进入干预通道的基础。

 

 

 

 

二、AS:干预时机前移,TAVR地位全面确立

◾ 无症状重度AS:干预阈值下调(LVEF 55% → 50%),触发点涵盖 BNP 升高、极重度AS、进展快等。

◾ ≥70岁三叶AS:TAVR被列为Class Ⅰ(Ⅰ,A)推荐,确立在老年人群的核心地位。

◾ 二叶瓣(BAV)重度AS:指南新增Ⅱb推荐,在解剖合适且外科风险较高时可考虑TAVR,这一变化反映了近年来BAV患者TAVR疗效与安全性的不断积累。

◾ 全生命周期理念:基于VARC-3,从即刻成功、30天安全到5年瓣膜耐久,全方位考量。

 

 

专家解读

 

AS治疗的更新有两大里程碑:一是干预时机前移,避免等待导致心肌不可逆损伤;二是TAVR地位全面确立。≥70岁三叶AS人群的Class I推荐,是循证的强力背书。同时,BAV纳入指南推荐,显示经导管治疗在复杂解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未来决策要更注重术前影像分析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AR:TAVR首次写入指南,里程碑式突破

◾ 外科路径优化:主动脉瓣修复在有经验中心的推荐级别由Ⅱb 升至Ⅱa;干预阈值更定量化(LVESDi>22mm/m²或LVESVi>45mL/m²),并强调 CMR的价值。

◾ TAVR突破:首次被纳入症状性重度AR治疗(Ⅱb,B),适用于不适合外科手术人群。ALIGN-AR与带定位键经股on-label反流新器械等研究提供了关键循证:技术成功率>99%,1年全因死亡率仅2.6%,并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与左室逆重构。

 

 

专家解读

 

AR一直是TAVR的薄弱环节,本次指南首次将其纳入推荐,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尽管当前证据等级仍为Ⅱb,但ALIGN-AR及国内带定位键经股on-label反流新器械等器械的临床研究已显示出极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早期结局。随着专用器械的问世与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TAVR在AR患者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外科风险较高的人群提供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四、混合性瓣膜病:首次单列,干预时机前移

◾ 中度AS+中度AR:有症状患者跨瓣压差≥40mmHg或Vmax≥4.0 m/s→Class Ⅰ推荐;无症状但LVEF<50%→ClassⅠ推荐。

 

 

专家解读

 

混合病变首次被单列,体现了指南对这一人群的重视,也意味着“早干预”的趋势从单一病变扩展到复合病变。

 

 

 

 

五、瓣膜病合并CAD:流程前移与精细化分层

◾ CCTA前置:阻塞性CAD预测概率≤50%的患者,推荐以CCTA替代CAG(Ⅰ,B);TAVR候选者若高质量CCTA已排除显著CAD,可省略有创造影(a,B)。

◾ PCI指征细化:TAVR适应者且主要血管近段狭窄≥90%者,应考虑PCI(Ⅱa,B);≥70%狭窄仅Ⅱb推荐,强调“极重度优先,谨慎中度”。

 

 

六、人工瓣膜与抗栓:更保守、更精准

◾ TAVI术后抗栓:明确不推荐常规DAPT和OAC;低剂量阿司匹林为首选单抗;长期SAPT推荐等级下调,抗栓策略更保守、更个体化。

 

 

专家总结

新版指南释放出三大核心信号:

1. AS干预更早:无症状人群纳入决策通道,避免等待损伤心肌。

2. TAVR地位更强:≥70岁三叶AS确立Class 推荐,BAV首次纳入,AS经导管治疗的版图进一步拓展。

3. AR迎来突破:TAVR首次写入反流治疗推荐,循证研究显示出安全性与有效性,为未来拓展奠定基础。

2025版ESC指南不仅在推荐等级上作出了调整,更在理念上实现了升级:从“等待症状出现”到“倡导早期干预”,从“单点决策”到“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局限于狭窄”到“兼顾狭窄与反流”。TAVR 的价值已通过循证研究与临床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并将在未来瓣膜病整体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