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葛均波教授团队:无冠窦支撑自膨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治疗主动脉瓣

浏览量:18

 

01
 
背景

初步研究表明,对于接受自膨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单纯性原发主动脉瓣反流(PNAR)的患者,若成功实现无冠窦支撑植入(NCPI),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较低。

 

02
 
目的

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接受自膨瓣TAVR治疗的PNAR患者,比较了NCPI策略与传统方法,并分析了与成功实现NCPI相关的因素。

 

03
 
研究设计

将87例患者分为两组:2023年2月前接受治疗的早期(传统方法)组,以及2023年2月后接受治疗的晚期(NCPI策略)组;同时,根据是否成功实现NCPI,将所有患者进一步分为NCPI组和非NCPI组。

 

04
 
TAVR手术操作与NCPI实现方法

所有TAVR手术均在杂交手术室进行,采用全身麻醉,结合荧光透视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股动脉入路操作。所有患者均使用以下两种中国国产可回收自膨瓣之一:VenusA-Valve(锥形自膨瓣)或VitaFlow瓣膜(圆柱形自膨瓣)。

 

瓣膜初始定位:在荧光透视引导下,确保所有窦底部位于同一平面,且无冠窦底部处于最低点;在快速心室起搏(180-200次/分)下释放自膨瓣;根据15%-30%的超尺寸比例选择瓣膜尺寸。

 

当满足两个标准,NCPI判定成功:①无冠窦侧瓣膜植入深度在-2~2mm之间;②在无冠窦切线位X线视图上,释放后的无冠窦侧瓣膜支架呈微凹陷形态。

 

NCPI实现步骤:将瓣膜初始定位并释放于无冠窦底部上方0~2mm处,但仍保持瓣环上缘(支架的下端仍在瓣环内)以下。该定位方式,以及输送系统与无冠窦的连接,可防止瓣膜在释放过程中向下移位;但初始定位不宜过高,以免支架移入无冠窦内。

 

当瓣膜释放至可回收极限时,暂停释放以评估NCPI状态(此时输送系统张力需最小)。尽管NCPI可确保无冠窦侧瓣膜定位良好,但由于支架与主动脉轴线存在差异,对侧(左、右冠状动脉尖侧)支架可能轻微伸入左心室流出道(LVOT),但伸入深度不得超过12mm,以避免释放后向下移位。最终释放前,通过TEE确认无冠窦侧瓣膜与原生瓣叶的定位关系正常。

 

NCPI状态评估采用PASS原则,即评估植入瓣膜的位置(Position,图1A)、同轴度(Axiality,图1B)、形态(Shape,图1C)及尺寸(Sizing,图1D):若确认达到NCPI状态,则完成瓣膜释放;若未达到,则回收瓣膜并重新定位后再次尝试。NCPI过程的步骤如图2所示。

 

图1.位置、轴向度、形状和尺寸评估原则

 

图2.NCPI的步骤

 

相比之下,传统策略(或效果)则是将瓣膜置于包括无冠窦在内的所有窦下方。

 

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的临床特征和解剖结构:如前所述,根据使用的NCPI策略将患者分为早期组(n=45) 和晚期组(n=42)。晚期组比早期组更年轻(69.7±7.8 vs 74.4±8.4岁;P=0.01),且主动脉瓣前向血流峰值速度更高(1.9±0.7 vs 1.6±0.6 m/s;P=0.006)。然而,两组在平均跨瓣压差(中位数5.0mmHg,IQR:5.5mmHg vs 中位数7.0mmHg, IQR: 6.0mmHg)(P=0.08)、有效瓣口面积(2.7±0.6cm² vs 2.8±0.7cm²;P=0.75)、性别分布、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合并症(如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实验室指标(如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以及胸外科医师协会(STS)评分(中位数3.2mmHg, IQR: 1.7mmHg vs 中位数3.3mmHg, IQR: 2.5mmHg)(P=0.89)方面无显著差异(表1)。同样,CTA评估的主动脉解剖结构(包括主动脉瓣环周长、LVOT直径、窦管交界处周长、升主动脉直径、主动脉成角(AA)和主动脉瓣形态)也未发现显著差异(所有P>0.05)(表2)。因此,这两组间主要结果的差异并非由解剖结构差异引起。

 

表1.早期和晚期组的临床特征

 

表2.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评估的早期和晚期组的解剖结构

 

早期组和晚期组的手术数据及1个月结局:晚期组圆柱形自膨瓣的使用率显著高于早期组(100% [42/42; 95% CI: 1.00-1.00] vs 71.1% [32/45; 95% CI: 0.57-0.85]; P<0.001)。晚期组的NCPI成功率显著高于早期组(90.5% [38/42; 95% CI: 0.81-1.00] vs 17.8% [8/45; 95% CI: 0.06-0.29]; P<0.001)。晚期组的器械成功率显著更高(92.9% [39/42; 95% CI: 0.85-1.00] vs 73.3% [33/45; 95% CI: 0.60-0.87]; P=0.016)。晚期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更低(19.5% [8/42; 95% CI: 0.07-0.31] vs 51.5%[23/45; 95% CI: 0.36-0.66]; P=0.002)。晚期组的瓣中瓣(VIV)率显著更低(4.8% [2/42; 95% CI: -0.02-0.12] vs 24.4% [11/45; 95% CI: 0.11-0.38]; P=0.01)。晚期组的新左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更低(21.4% [9/42; 95% CI: 0.09-0.34] vs 42.2% [19/45; 95% CI: 0.27-0.57]; P=0.038)(表3)。

 

表3.早期和晚期组的手术数据和1个月结局

 

在晚期组中,无患者转至外科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因纵隔气肿气管插管死亡;而在早期组中,有4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转至外科手术治疗。

 

晚期组中有4例患者未能成功实现NCPI。2例患者AA过大(101°和65°),1例患者在最终释放前虽达到NCPI,但左冠窦侧深度较深(14mm),1例患者因瓣环周长大过大(87mm)在4次尝试后仍无法实现NCPI。在这4例患者中,3例接受了永久性起搏器植入(PPI),1例因器械失败需要VIV。晚期组中另有1例患者实现了NCPI,但因初始置入位置过高(无冠窦侧-3mm,对侧4mm)而出现瓣膜上移。该瓣膜在输送系统撤出过程中移位,需要VIV植入。晚期组中有3例患者未达到器械成功:2例VIV植入,1例死亡。

 

NCPI组和非NCPI组的手术数据及1个月结局:基于先前的工作,使用更大的患者队列(表4)比较了最终器械释放后成功实现NCPI的患者与未实现NCPI患者的1个月结果。结果显示,NCPI组的器械成功率显著高于非NCPI组(93.5% [43/46; 95% CI: 0.86-1.01] vs 70.7% [29/41; 95% CI: 0.56-0.85]; P=0.005)。此外,NCPI组的植入深度较浅。无冠窦侧的深度在NCPI组和非NCPI组分别为-0.8±1.0mm和4.5±3.6mm(P<0.001)。同样,左冠状动脉窦植入深度在NCPI组(3.8±1.2mm)也浅于非NCPI组(8.4±4.5mm)(P=0.002)。有趣的是,NCPI组植入瓣膜的过大率略高于非NCPI组(22.1%±6.6% vs 17.9%±6.1%; P=0.006)。然而,NCPI组的MACE发生率(17.4% [8/46; 95% CI: 0.06-0.29] vs 56.1% [23/41; 95% CI: 0.40-0.72];P<0.001)显著低于非NCPI组,包括瓣膜不稳定、PPI和转外科手术的发生率(所有P<0.05)。

 

表4.NCPI和非NCPI组的手术数据和1个月结局

 

NCPI组中有3例患者未达到器械成功。2例死亡(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另1例死于纵隔气肿)与手术本身无关。另1例患者涉及之前提到的初始实现NCPI但后来发生瓣膜上移。

 

器械成功的预测因素:基于估计值变化方法,多变量模型纳入了NCPI(OR: 6.71; 95% CI: 1.18-38.10; P=0.032)、AA(OR: 1.07; 95% CI: 1.01-1.14; P=0.035)、窦管交界处(STJ) (OR: 1.17; 95% CI: 0.94-1.46; P=0.164)、主动脉瓣环周长(OR: 0.94; 95% CI: 0.82-1.07; P=0.341) 和手术时间(早期vs晚期)(OR: 3.22; 95% CI: 0.55-18.90; P=0.195)。该模型显示NCPI(P=0.032)和AA(P=0.035) 是器械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他因素,包括LVOT周长、植入瓣膜过盈率和瓣膜类型,与器械成功无独立相关。

 

有趣的是,非NCPI组(中位数:47.4; 95% CI: 11.81-80.35)比NCPI组(中位数:46.7; 95% CI: 24.51-62.46)更容易出现较大的AA,如图3所示(P<0.001)。在NCPI组中,93.5% (43/46; 95% CI: 0.86-1.01)的患者AA在30°至60°之间,而非NCPI组中仅有68.3% (28/41; 95% CI: 0.53-0.83)的患者在此范围内(P<0.001)。相反,非NCPI组中AA超过60°的患者比例(19.5% [8/41; 95% CI: 0.07-0.32])显著高于NCPI组(4.3% [2/46; 95% CI: -0.02-0.11])(P=0.004)。

 

图3.主动脉成角在2组中的分布。在NCPI组中,93.5%的患者主动脉成角为30°至60°,4.3%的患者主动脉成角为>60°。在非NCPI组中,68.3%的患者主动脉成角为30°至60°,19.5%的患者主动脉成角为>60°。两组主动脉成角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NCPI策略可成为使用自膨瓣对PNAR患者进行TAVR的通用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其器械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VenusJournalClub_2521期

发表时间: 2025年6月17日

发表期刊: JACC:Asia

原文标题: 

Noncoronary Sinus Pivot Implantation fo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With Self-Expanding Valve for Aortic Regurgitation

文章来源: https://doi.org/10.1016/j.jacasi.2025.04.004

COPYRIGHT: © 202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专家简介

葛均波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

 

 

周达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导管室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专科主任 2021年上海市工匠,2021年上海市医务工匠上海市瓣膜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 转化与创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分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 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药学会临床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东方心脏病学大会结构论坛坛主,中国医师学会肺动脉高压规范化治疗基地主任,卫计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主任,长三角心源性卒中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脏与心律学杂志》(电子杂志)副总编辑,《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委,《上海医药杂志》编委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其中重点课题一项。《产学研》课题三项,目前获得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事项20专利转化10项。在国内、外期刊专业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近40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近60余篇 并多次获得各种专业机构与学会的奖励,其中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21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R01)

 

 

潘文志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亚专科主任、心脏瓣膜疾病中心(内外科复合病房)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先天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结构周秘书长 擅长各种心脏瓣膜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国内最早掌握各种膜介入新技术的数个专家之一,已完成先心介入手术6000多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手术1800余台,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手术300余台,帮助60多家医院开展瓣膜介入手术。首创应用于TAVR手术的NCPI、三明治法及第二瓣膜拖拽法,应用于TPVR手术的PASS技术及解剖新分型,应用于TEER手术的二尖瓣反流介入分型等新术式及新理念。在医疗器械转化研发方面取得卓越成果,为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CCI)研发部长,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创新学院(OPTIC)研究生导师。获得中国专利授权26项、国际PCT专利2项,转化23项。作为第一发明人研发了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已上市,在多国应用)、世界首个可穿刺封堵器ReAces(已提交上市注册)、国内首个不阻断血流主动脉瓣扩张球囊RunFlow(已上市)及世界首个经导管膜延长装置MitraPlus 发表SCl论文90余篇,中文论文180余篇,成果被引用2000余次。执笔瓣膜介入的中国专家共识10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面上课题等5项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上海市青年卫生人才最高奖银蛇奖(2021年)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