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推移,我深切地意识到,当人类健康持续受到肿瘤、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的威胁时,如果医学界不能在“病前预防”与“病后二级预防”上取得突破,那将是医学的失败。心肌梗死患者却日趋年轻化,心血管疾病总体死亡率未见下降拐点,农村地区死亡率甚至不降反升,个人与医保的医疗支出持续攀升。
因此,我们这一代医生的使命,是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裂痕。我们不仅要做好救治,更要义不容辞地投身于预防,特别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等高危人群,通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预防康复,引导公众学会预防、改变生活方式,实现“少发病、晚发病,甚至不发病”。即便是在手术后,应通过“五大处方”进行系统性的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尽快使患者恢复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只有做好预防,才能实现我国心血管死亡率下降的拐点,为慢病防控、人民健康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务和关爱。
构筑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二级预防的全面防线,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变,需要政策、医院与公众三方协同努力:政策层面,当前医保主要覆盖治疗性项目,而对运动、营养等预防与康复处方的支持尚未形成体系。应推动建立覆盖预防、康复与二级预防的完整支付机制,从源头上激励“健康产出”而非“手术量”;真正做好预防,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才是节省社会总医疗成本的最优解。医院与医生层面,要主动转型,将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二级预防融入日常实践。医生要善用新媒体做科普,帮助公众提升健康素养,双方共同努力,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同时并树立“健康达人”等正面典型,让公众看到实实在在的获益,提供公众积极性和依从性。公众层面,要牢固树立“我的健康我负责”的意识,尤其要唤醒年轻人摒弃侥幸心理,主动管理自身健康;要激发每一个患者和家庭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心脑血管重大慢病基层数智化防控项目”的总牵头人,我认为我们项目始终致力于通过先进的互联网与AI开放科技平台,将科学的疾病预防、康复护理及慢性病管理体系有效下沉至中国基层医疗机构;连接全国学科带头人与广大基层医生,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支持双向转诊与高效协作的医生联合体。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