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丨鄢华教授、刘成伟教授,以中国原研之力,为全球心血管病防治添彩!

浏览量:12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8月29日—9月1日西班牙马德里璀璨启幕。中国代表团以超700项原研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卓越贡献。

 

会议期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院长刘成伟教授分别就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高风险多支血管病变2年结果地尔硫䓬治疗致命性冠状动脉痉挛1年结果向全球同行分享了中国数据。医谱学术有幸邀请到两位专家,对此展开深度对话。

 

 

中国循证,国际瞩目

 -HCR+地尔硫䓬随访结果公布-

 

鄢华教授:以中国循证,观HCR治疗高风险多支血管病变数据

 

《医谱学术》:ESC 2025上,您就《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风险多支血管病变的2年随访结果:双中心研究》作了专题报告。能否请您简要谈谈该研究的立项背景?

 

鄢华教授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致死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目前治疗方法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其中血运重建中HCR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术式结合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势创伤更小,适用于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的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严重血管迂曲及钙化等。

 

自1999年我国完成首例HCR以来,随着大型心脏中心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多项临床试验的陆续开展,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国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专家共识》(2017年版和2022年版)两版HCR相关指南,本人有幸参与了两版指南的制定工作。然而,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HCR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非常匮乏,同时,采用HCR作为主要血运重建策略的大型心脏中心比例依然较低,《2024年ESC慢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亦指出,HCR仅占外科血运重建手术的0.1%。

 

在此背景下,我们团队启动了HCR的随访研究,旨在为合并多种高危因素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选择血运重建策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循证依据;同时,也期望通过我们这项研究来鼓励我国开展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产生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为HCR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医谱学术》:请您介绍下该研究的主要结果?

 

鄢华教授:该研究为回顾性双中心研究,共纳入来自两个中心330例高风险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分为PCI组与HCR组两组基线特征基本无显著差异(P<0.05),但HCR组中无保护左主干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严重钙化及血管迂曲的比例均显著高于PCI组。研究旨在比较两组术后两年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

 

结果表明,在短期随访(术后3个月和1年)中,两组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在术后2年时HCR组的心绞痛发生率及总体MAC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CI组,这表明对于高风险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HCR不仅安全有效,且具有更优的长期疗效,相信未来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该优势可能持续存在。

 

 

《医谱学术》:您的研究表明,从长期获益来看,HCR的治疗效果优于PCI。基于您的临床经验,应如何在HCR应用中更好把握治疗策略以实现最佳疗效?此外,HCR主要适用于哪些人群?

 

鄢华教授为实现HCR在多支血管病变治疗中的最大效益,应重点考虑如下两方面(1)全面评估:可借助多种评分系统及风险分层工具,充分评估风险-获益比以筛选最适合HCR的患者。常用工具包括EuroSCORE Ⅱ、STS评分、SYNTAX评分,以及基于中国人群的SinoSCORE风险预测系统等。(2)多学科协作:HCR应在心内、心外科经验丰富、协作流程顺畅的大型医疗中心开展,经多学科团队共同决策后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

 

根据临床经验及现有专家共识,HCR适用于无法通过单纯CABG或PCI实现最佳血运重建的患者,主要包括:(1)升主动脉严重钙化、非前降支病变复杂或桥血管材料不足,以致CABG难以实现完全血运重建者;(2)LAD严重钙化、迂曲或完全闭塞,单独行PCI风险较高者;(3)全身基础情况较差、无法耐受体外循环或胸骨正中切开手术的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可考虑HCR作为替代策略。然而,若患者存在左前降支弥漫性狭窄或钙化病变,以及合并抗血小板治疗禁忌、严重慢性肺部疾病、胸廓解剖结构异常或血流动力学严重不稳定等情况,则不建议施行HCR。

 

 

《医谱学术》:此次ESC年会,您受邀向全球同行分享您的研究成果,能否谈谈您的感受?同时,您在这次ESC年会上的经历和收获有哪些?

 

鄢华教授能在本届ESC年会上展示独属于我们中国的HCR研究,并与全球同行交流中国经验,展示中国研究实力,我们深感荣幸。同时,借助ESC 2025这座集合作、沟通、创新于一体的桥梁,全球学者在此共聚、共研、互通,共同为各国乃至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筑牢根基提供了良好平台。

 

中国作为本次大会的坚实力量,以700余项中国原创性研究亮相,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心脏病领域诊疗与科研水平的长足进步,也展现了我国扎实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希望未来我们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汇聚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再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刘成伟教授:致命性冠状动脉痉挛时,地尔硫䓬是禁忌还是利器?

 

《医谱学术》:就本次大会上您分享的《地尔硫䓬治疗41例致命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疗效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能否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该研究的主要成果?

 

刘成伟教授冠状动脉痉挛是临床常见病症,地尔硫䓬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当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脏骤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致命性并发症时,由于地尔硫䓬具有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其在低血压、休克及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被视为禁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该药还能否用于致命性冠脉痉挛患者的抢救,临床尚存在争议;同时,相关指南也没有形成正式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系统性回顾纳入近十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脏急危重症中心收治的41例致命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旨在系统评估地尔硫䓬在该类患者抢救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在常规经验性抢救措施无效后启用该药,还是作为初始治疗方案直接使用,地尔硫䓬均能有效逆转冠状动脉痉挛、成功救治患者,且未观察到与之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该研究为全球地尔硫䓬在致命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中国循证医学证据。

 

 

《医谱学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本次研究中所纳入的所有患者均被成功救治。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治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此外,哪些情况下不适合使用地尔硫䓬治疗冠状动脉痉挛呢?

 

刘成伟教授首先,在使用地尔硫䓬之前,必须明确患者发生的严重致命性心脏事件是否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判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多数患者表现为静息痛,常见于夜间或清晨,部分也可因情绪激动或酗酒诱发;(2)心电图显示短暂性ST段抬高或压低;(3)多数患者在发生致命性心脏事件时,冠状动脉并无严重固定性狭窄;(4)床旁超声可见患者心脏收缩功能严重减低甚至停搏,但可在短时间内恢复,甚至可能反复发生;(5)常规经验性抢救措施,如使用肾上腺素、胺碘酮或临时起搏等,往往效果不佳

 

其次,关于地尔硫䓬的使用时机与给药方式,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每次2~5 mg,若5分钟内无反应可重复给药,直至复苏成功。对于因冠脉痉挛诱发心脏停博的患者,在给予静脉地尔硫卓药物救治的同时,要进行持续心外按压,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ECMO或IMPELLA循环辅助,以进一步提高抢救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此外,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谨慎使用:(1)不能排除患者是持续性ST段抬高或广泛前壁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既往存在心脏扩大或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如EF小于35%的患者;(3)无法排除血栓自溶或暴发性心肌炎的患者。

 

举中国之智,画世界蓝图

 -小结-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相信未来随着研究时间的延长,HCR治疗高风险多支血管病变、地尔硫卓治疗致命性冠状动脉痉挛这两项研究数据将不断积累与完善,期待通过这两项研究能够为全球HCR血运重建和致命性冠脉痉挛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

 

同时,我们也坚信,随着更多来自中国的研究数据公布以及中国智慧的贡献,中国必将逐步成长为未来临床诊疗领域的引领者,并在全球性医疗难题的破解中发挥关键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专家简介 

鄢华 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院长、科教处主任、冠心病病区主任。

 

湖北省“楚天英才计划”医疗卫生人才,湖北省优秀医师,武汉市核心医疗技术首席专家,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武汉市人民政府博士资助人选,荣获第五届医学界泰山奖-医疗管理奖。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胸痛预警预防学组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副主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CCI中文版》副主编,《中国心血管杂志》编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

 

专业方向为冠心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影像学及功能学诊断,主持参与各类冠心病介入手术12500余例,积极开展冠脉影像学技术在复杂冠脉病变、优化PCI治疗上的应用,攻克多项复杂冠脉介入难关。积极推动胸痛救治体系建设及慢性疾病的管理工作。主持参与“十四五”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参与撰写专家共识13篇,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3项,授权5项,主编主译专著4部,参编专著10余部。

 

 

 专家简介 

刘成伟 教授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心脏急危重症专业近20年。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物与医疗器械评价学会会员,湖北省医疗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心脏重症医学,介入心脏病学。擅长IABP、ECMO、Picco监测、Swan-Ganz导管、血液净化技术(CRRT)及血浆置换等各类心脏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诊治技术的应用。参与冠状动脉介入诊断病例约8000例。

 

曾多次到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德国爱德堡大学医学院、奥地利国立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心血管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各类医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