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国科研力量!李建平教授团队原创药物研究成果荣登全球顶级学术会开场报告



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会议于11月10日刚刚结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李建平教授作为研究团队代表进行了大会开场报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原创药物DR10624在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中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这也是中国首位携原创药物研究成果登上开场报告讲台的心血管内科专家,是中国心血管代谢领域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同时,李建平教授团队的另一项FAIR-PILOT研究1年随访结果也作为Late-Breaking成果在“泛血管介入”专场中进行公布,推动着肾动脉狭窄的介入诊疗逐步进入“精准时代”。
【开场报告】
中国心血管代谢领域历史性突破

血脂异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心血管慢病防治的重点内容。李建平教授团队持续深耕血脂防治领域,牵头“十四五”国家重点计划和2030四大慢病重大项目两大国家级项目,在探索高胆固醇与血脂残余风险精准筛查与风险评估策略的同时,注重结合降脂新靶点临床药物研究,形成防治闭环。
研究结果显示,在12周用药后,不同剂量组DR10624可以显著的降低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SHTG)患者的TG(甘油三酯)水平达66.2%-74.5%,对于non-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TRLs(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等在SHTG患者中更受重视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指标也有同步的降低作用。同时DR10624还可以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并且通过多靶点的潜在协同作用有效的避免了在其他降甘油三酯药物治疗中常见的对于血糖的不利影响。在ASCVD防治策略重心逐步转向心血管代谢治疗的大趋势下,DR10624-201研究的结果对于目前同类药物尚未完全解决的临床瓶颈无疑是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据了解,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最致命的风险是急性胰腺炎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会显著增加死亡的风险。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常与脂肪肝、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共存,目前临床治疗药物非常有限,很多患者长期处于高甘油三酯的困扰中,临床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此次李建平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该药物不仅能强效降低甘油三酯,更展现出综合调节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并快速深度清除肝脏脂肪的多重优势,有望为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管理提供重要的创新治疗方案。
【专场报告】
推动外周动脉介入步入“精准时代”

李建平教授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也同样有着很高的价值。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最主要且有可能纠正的病因之一,同时还会引起肾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长期以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以 CORAL 研究为代表的多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并未看到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肾动脉介入治疗的获益,但另一方面,全世界医生都在基于经验有选择性的在开展针对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这种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共存的局面。
为解决这一难题,李建平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 FAIR-PILOT 研究,旨在探索能否利用肾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精准识别需要介入治疗的肾动脉狭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肾动脉功能学评估能够精准找出通过肾动脉介入可以改善术后3个月血压或肾功能的获益人群,近期已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此次AHA年会上公布的FAIR-PILOT研究长达1年的随访结果,进一步肯定了经过肾动脉功能学进行精准评估后行介入治疗组对于血压和肾功能的改善作用可以持续至1年,尤其是针对肾功能改善极其显著的获益人群,持续1年的长效获益效应更加突出。

专家简介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