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刘启明教授:高危房颤全程管理,从筛查到个体化干预的闭环策略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县域专场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围绕“高危患者的房颤风险评估与筛查”展开系统讲解,结合《2024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要点,提出了一套从筛查识别到长期管理的闭环策略,为基层与县域医院房颤诊疗提供了清晰路径。

管理理念升级:AF-CARE路径实现从"治"到"管"的跨越
刘启明教授指出,房颤管理已从传统的“抗凝+症状控制”发展为涵盖合并症管理、卒中预防、症状缓解与动态再评估的全程综合管理模式。2024 ESC指南提出的AF-CARE路径,首次将“评估与动态再评估(E)”纳入核心,强化了“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预防优先”的现代管理理念。
锁定七大可控因素,实现精准干预
刘启明教授强调,识别并控制以下七大关键因素,是降低房颤发生与复发风险的核心:
-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为120–129/70–79 mmHg,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心力衰竭:SGLT2i被首次推荐用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改善预后并降低消融后复发;
-
糖尿病:有效控糖可减少房颤负担与进展;
-
肥胖/超重:体重减轻≥10%明显改善症状与房颤负荷;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虽筛查工具尚存争议,OSA管理仍被列为Ⅱb类推荐;
-
运动能力与酒精摄入:个体化运动计划与限制酒精同样关键。
筛查策略:聚焦高危人群,双轨并行
刘教授指出应结合“机会性筛查”与“系统性筛查”双轨策略,做到“有的放矢”,重点覆盖以下人群:
-
年龄≥65岁,尤其≥75岁或合并CHA₂DS₂-VA危险因素者;
-
合并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肥胖、OSA等疾病;
-
有结构性心脏病、隐源性卒中史或心脏手术史者。
新型筛查手段如智能手表、贴片式心电监测、PPG技术等拓展了筛查场景,但刘教授也提醒需警惕“过度筛查”带来的焦虑与误诊风险。
合并症治疗:个体化抗凝与节律控制并举
-
抗凝策略:NOACs已成为非终末期CKD及多数房颤患者首选,尤以Xa因子抑制剂在肾功能不全者中更具安全性优势;
-
节律控制:早期节律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合并CKD者优选胺碘酮、决奈达隆,二者对肾功能影响小,安全性良好;
-
冠心病合并房颤:建议短期三联治疗后尽早转为双联抗栓,以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
结语:构建县域房颤管理的"筛查-干预-随访"闭环
刘启明教授最后总结,房颤管理需突破“单兵作战”模式,建立以房颤中心为枢纽、多学科协作为支撑、信息化随访为保障的全程化管理体系。尤其在县域场景中,强化高危识别、规范合并症管理、实施动态评估,是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下房颤优质诊疗的关键路径。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