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教授赴印尼参加第三届国际心血管峰会,分享中国心衰管理“体系化破局”经验
2025年11月22-23日,第三届印度尼西亚国际心血管峰会(The 3rd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Summit, IICS 2025)在雅加达举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担任峰会演讲嘉宾,向世界传递中国心力衰竭管理的实践与突破经验。
作为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霍勇教授长期深耕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此次峰会,他围绕“中国心力衰竭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展开分享,核心聚焦中国在应对这一“最难预防和控制的心血管疾病”中的关键路径。

霍勇教授作“中国心衰管理和实践与探索”学术报告
当前,中国心力衰竭正面临“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的三重挑战:过去十年,我国心衰患病率激增近50%;≥25岁人群患病率达1.1%,总病例约1210万,年新增297万例;患者年均住院3.3次,超半数需多次住院,人均年住院费近3万元、门诊费6000余元;其五年死亡率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相当,却因早期症状隐匿长期未被充分重视。
霍勇教授指出,面对严峻形势,中国以“心衰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防控体系。自2017年启动以来,该体系已实现31个省份全覆盖,28省超20家机构参与,1063家获国家认证。2019年,国家卫健委更出台《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为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在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的指导支持下,心衰中心建设将迈上新台阶,造福更多患者。
体系化的推进带来显著成效:指南导向药物治疗(GDMT)使用率大幅提升——ACEI/ARB/ARNI从71.79%升至90.85%,β受体阻滞剂从74%升至91.57%,SGLT2抑制剂达90.06%;患者出院1个月随访率从45.95%提升至57.39%;标准化医院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下降33.3%,基层医院降幅更达43.5%。
终末期心衰是心脏疾病的“生命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心外科医生的引领和推动下,中国心脏移植与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双轨并进,为患者拓展生存希望。
心脏移植:2024年中国76家机构具备移植资质,当年移植量较2023年增长7%;住院生存率稳定,2年术后生存率达83.4%。
LVAD技术:从2001年第一代液压轴承装置到2017年全磁悬浮LVAD成为主流,技术进步让“人工心脏”更可靠。国际REMATCH研究显示,LVAD组全因死亡风险较药物组低48%;美国INTERMACS数据表明,全磁悬浮LVAD 3年生存率与心脏移植相当。中国自主研发的CH-VAD长期随访3年总生存率达89%,Corheart 6术后3个月生存率100%、6个月达89.3%,2017-2025年植入量逐年递增,有效缓解了供体短缺难题。
霍勇教授强调,中国心衰管理的下一步将聚焦“高级心衰中心”建设,推动防控模式向“全人群、全周期、全环节”转型。目前,心衰中心数据已接入中国国家疾控中心数据库,未来将针对五个关键工作方向开展工作:
-
预防与健康管理:推广心衰风险评分,开展“护心行动”科普,完善预防数据库。
-
多学科团队与LVAD应用:加强政医研协作,提升基层诊疗同质化。
-
数据库与研究平台:优化国家心衰专病队列,推动高质量研究。
-
长期管理与随访:开发全病程管理服务包,探索患者中心模式。
-
AI整合与质控平台:开发AI诊断工具,实现精准诊疗和远程管理。
“心力衰竭的防控是一场‘持久战’,但通过体系化建设、技术创新与跨界协作,中国正推动心血管事件下降的‘转折点’加速到来。”霍勇教授表示,期待与全球同道在IICS 2025上深入交流,为心血管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组委会向霍勇教授颁发纪念奖牌
本届峰会由印尼国家心血管中心主办,吸引了来自印尼及周边地区1500余名心血管领域从业者参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陶凉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等中国专家受邀参加此次会议,与各国专家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全球防治策略。

苏晞、霍勇、陶凉教授合照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