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结构周 | 周达新教授:新技术,从生命深处成就自己
3553人阅读

新技术的应用:重在质量、不在数量


周达新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二届中国结构周将在第一届举办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以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新技术为焦点,结合最新的研究热点,邀请国内外数百位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专家展开深入讨论。周达新教授表示,虽然我国早先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技术、左心耳封堵术等新技术方面,我们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国外。不过近年来,无论是我们的研发能力,还是临床手术能力都在快速发展。2010年葛均波院士完成国内首例TAVR术后,到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一千多例手术了;2013年完成了首例自膨胀式肺动脉瓣的置换;此外,像左心耳封堵术、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等手术,现在也都发展得非常好。比如MitraClip的应用,虽然国内现在只有2家中心开展,总共完成了不到15例手术,但患者术并没有特别的并发症出现,患者主观感受也都非常好。


新技术的需求:还有99%的发展空间


从患者人群角度考虑,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今后患者数量也会越来越多。根据国外的数据预测,我们现在还只做了1%,未来还有99%的发展空间。当然,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在我国发展滞后,除了器械产品发展不成熟外,最关键的还是真正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医生数量不多,大多数人都还处在学习阶段。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结构周”建立一个有效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学习平台,让更多的医生熟悉并掌握这些新技术,从而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免于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


新技术的展示:新时代、新方法


中国结构周以“周”的形式,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医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参与时间,能够保证医生在不影响工作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最新的技术。像TAVR、左心耳封堵术、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在中国结构周中都会有深入的展示。当然,我们也不仅仅是展示这些新技术,同时会有专家在现场解析,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特点,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治疗,都会有专家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我们知道,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更注重实战演练,此次会议上,我们将会有几十台手术演示,数百位专家参与讨论。不论是手术操作,还是病情分析,可以说,每一个病例都会有专家从开始到结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对年轻医生而言,这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新技术的学习:救助患者,成就自己


周达新教授表示,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国结构周”打造成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不仅要展示最新的技术,新的器械产品,还希望让更多的年轻医生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医生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深入学习,让更多患者获益的同时也能够在技术上成就自己。


最后,周达新教授呼吁广大年轻医师,如果您还没有找到适合的专业方向,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