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韩宇教授团队应用MitraClip™成功挑战高难度P3脱垂二尖瓣反流病例
2023年5月31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韩宇教授带领结构二心脏瓣膜介入团队,使用经导管二尖瓣夹及可操控导引导管系统MitraClip™,成功为一例高难度P3脱垂伴功能性反流的混合型二尖瓣反流患者实施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
在团队孙子瑞教授的默契配合下,麻醉科郎志斌教授、超声科黄丹青教授及护理团队等多学科的共同协助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即刻效果显著,术后即刻拔管。术后第二天可下地行走,目前恢复良好,拟近日出院。
患者老年男性,无特殊高危因素,1年前突发心梗,前降支球囊成形术后。因反复胸闷,气短入院,食道超声提示:二尖瓣P3脱垂考虑伴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原发性二尖瓣反流+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混合型,P3脱垂累及P2脱垂,反流程度4+,A2/P2和A1/P1对合不良伴轻中度反流,瓣口面积7.16cm²,跨瓣平均压差1mmHg。二尖瓣3区后叶(P3)长度11mm,2区后叶(P2)长度13mm。
混合型反流共3束
P3脱垂,瓣尖前段断裂冗长,组织较多
3D,P3脱垂
3D,彩色血流来自3区,冲向前叶
从解剖来看难度极高,退行性病变主要为3区累及2区,脱垂宽度15mm,脱垂高度10mm,瓣叶活动度大,瓣尖冗长的断裂腱索很多,瓣叶难以平铺在clip夹臂上,充分夹持瓣叶的难度极高,并且由于脱垂高度较高,所以对于房间隔穿刺位点的精准性要求也很高;从策略来看,病例为混合型,解决3区退行性病变的同时,还要兼具对2区A2/P2对和不良问题的改善,需要平衡反流与压差的关系,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
患者全身麻醉铺巾后,超声引导下建立右侧股静脉入路,在经食道超声指引下精准穿刺房间隔,穿刺点在卵圆窝后上方,穿刺高度4.58cm,然后将可操控导引导管(SGC)和二尖瓣夹输送系统(CDS)送入左房,此次CDS选择的是XTR型号。
穿刺高度4.58cm
双腔穿刺、主动脉短轴穿刺
韩宇教授精细化操作,操作均在毫厘之间,准确调整二尖瓣夹的轨迹和方向,使其轨迹垂直于二尖瓣环平面且指向心尖,定位在A3/P3脱垂最大的位置且指向11-5点钟方位。
轨迹测试
3D调整夹臂方位
经食道超声引导下,韩宇教授将二尖瓣夹送至瓣下夹取3区瓣叶,避开瓣下密集腱索,精准成功捕获反流最严重区域的前叶和后叶,夹合瓣叶过程中注意张力释放,关闭二尖瓣夹后,内侧反流消失,且内侧无残余脱垂,二尖瓣形成双孔状且组织桥形态完美。
捕捞瓣叶,前后叶均插入夹子根部
反流降至少量,且夹子内侧无残余脱垂
3D组织桥形态完美,内侧无反流
平均压差4mmHg
食道超声反复评估,瓣叶夹取长度充分,组织桥形态完美,夹子稳定性良好,反流从重度降至微量,并且内侧无残余脱垂及反流,仅剩外侧残余脱垂。此时测量跨瓣平均压差4mmHg,本着精益求精为病患负责的原则,决定再植入一枚夹子,型号选择XTR,肩并肩地夹在第一个夹子的外侧,将残余脱垂完全夹持住。
由于后叶瓣尖冗长腱索很多,即使瓣尖插入夹子根部,夹持器(Gripper)放下后被瓣尖顶起,无法紧贴夹臂,在关闭夹臂过程中,部分后叶溜出来,韩宇教授为了精益求精夹持充分,重新打开夹臂,进行了二次夹持。
第二个夹子第一次夹取
后叶有部分残余脱垂未夹取
第二个夹子二次夹取
第二次夹取后完全无残余脱垂
经反复测试夹子的稳定性,超声显示无残余反流与脱垂,跨瓣平均压差4mmHg,中央型反流也明显减少,结束手术。
3D组织桥形态完美,无残余反流
3D组织桥形态完美,无残余反流
专家简介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