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逸贤教授丨初心不变,上下求索结构心发展之路
“站在山脚下就会辨不出方向,踩着巨人的肩膀前行,才能看得更远。我们见证了老一辈专家用毕生努力换来的结构心发展优秀成果,也承担着未来前行路的职责与使命。”
近年来,我国结构心领域尤其是瓣膜介入诊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过程,如今可谓遍地开花。但行业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
我国的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局部地区较强,需要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国际社会尚缺乏中国声音,如何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亚青俱乐部如何更好的推动我国的结构心事业的发展?
......
针对这些疑惑,2023年北京瓣膜论坛会议期间,医谱学术特邀香港嘉诺撒医院林逸贤教授接受专访,共同探索结构心发展的前行之路。
医谱学术:创新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多年来,您一直精耕在结构心领域,无论是瓣膜修复还是左心耳封堵术,您都积极参与器械研发和临床试验,这样做有怎样的临床价值呢?
“创新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每位从事临床的医生,都希望用自己所掌握的最好技术去医治患者疾病。但不论医生所拥有的技术和能力多优秀,也只能治愈一部分患者。而医疗器械的创新,则会造福于广大患者,尤其是优秀的器械,甚至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不只在国内,在国际社会都会引起很大影响。”
在心血管领域,早在1970s德国医生Andreas Roland Grüntzig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开辟了崭新的一页。这是个很好的起点,打开了我们介入诊疗的新局面,使更多患者从这种术式中受益,使临床医生也从这种新技术中得到启发。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的发展也正是在前辈们的引领下,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近几年来,左心耳领域、瓣膜领域都是人才辈出,集中我们中国创新智慧的左心耳LAmbre封堵器、肺动脉瓣Venus P自膨胀置换瓣膜、三尖瓣置换LuX-valve、三尖瓣修复K-Clip等产品,都逐渐被推广应用到国际社会,这也大大提升了我国心血管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声誉。
“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希望未来的年轻医生可以在这个优秀的时代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将理论付诸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院和企业都在积极合作研发适应中国患者的优良产品,通过转化生产的落地,切实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将看得更高,走得更远。我们也将一同见证,我国的结构心发展之路在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宽广。
医谱学术:我国结构心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指引和年轻血液的输注,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成立至今始终活跃在临床和科研最前线,请您谈谈近些年青年俱乐部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工作方向。
自2018年10月成立至今,亚太结构性心脏病青年俱乐部(APSHD)已走过了五年历程,俱乐部成员也积极投身于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努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青年创新。
“在青年俱乐部成立之初,我国的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瓣膜领域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跟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差距。当时,很多年轻医生都渴望掌握这种新颖介入技术,再加上很多国产瓣膜介入器械的临床研究投入和研发不断成熟,瓣膜介入技术才得以在我国飞速落地,并取得了跨越式进步。”
五年来,青年俱乐部非常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通过手术演示、影像病例大赛、中国结构周等不同规模的线上线下会议,建立了我国结构心领域的“大家庭”,并加强了与国际专家之间的交流。
“优良技术的传承发展,需要一代代“提灯人”的接力奔跑。未来,我们将永葆执着坚韧的定力、奋起奋发的昂扬、创新创造的活力,将优秀传承,与时代同频,携手共议结构心的未来。”
亚太结构青年俱乐部将秉承Fun,Friends,Future的核心价值理念,共同愉快学习,保持兄弟朋友般互帮互助,更好的传递结构“心”青年的声音,并为推动我国结构心事业的永恒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精神支撑。
医谱学术:在我国结构心发展历程中,您既是推动者也是见证者,请您聊聊国内结构心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说到结构心介入,尤其是瓣膜介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的结构心介入诊疗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普及。现在这项技术具有较强的区域特性,在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尤其医疗资源比较溃泛的医院,很多医生尚不能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而且当地的患者也对瓣膜病的微创诊疗方式不熟悉,导致其知晓度较低。
“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大力推广优秀经验,将成熟的技能传达到每位扎根在结构心事业中的临床医生中,让他们可以跨越地域和科室的限制,学习到系统和规范的专项能力。”
在我国的西南、西北、中部地区,例如贵州、广西等城市,结构领域还处在萌芽阶段,而集结了各个区域核心成员和优秀专家的青年俱乐部,就可以主动承担起宣传推广的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坚信,通过在区域内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培训先进经验和技术,当地医疗水平势必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促使我国整体医疗水平进一步提升。”
第二,我们在国际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当今社会,实现医疗科技的进步不仅要做到努力提升自身实力,还应加强国际间交流,勇于绽放我们自己的学术声音。学术科研的创新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充分合理应用各种交流平台,积极整合多方临床经验和技术,并自主研发中国原创产品和器械,才是发出我国结构之声的最佳途径。
深耕兼细作,医路有繁华;笃行以致远,医学无国界。未来期待我国学者都能在结构心介入之路上紧跟世界潮流,并把更多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各处。
专家简介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