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专访 | 陈绍良教授:PADN技术助力混合性肺动脉高压治疗再创新里程!
目前,对于继发于左心衰竭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还在探索阶段,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团队开展的相关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值此GW-ICC 2023盛会,特邀陈绍良教授就此话题进行深入专访。
Q1
从2009年开始探索,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经过一步步逐渐验证并完善,今年在JACC Heart Failure子刊发表了PADN-5研究的3年随访结果。请您分享一下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
PADN是一种新技术,我们已经探索了近10年时间,但还需要通过不同临床研究扩展其治疗适应证,提供更多的PADN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
Q2
您的团队在心血管介入技术领域研发了多项前沿创新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请您分享一些成功经验。在您看来,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科研创新方面,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您对青年医师在专业发展、科研创新等方面有哪些建议和期望。
陈绍良教授:
创新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机制创新还是理论创新,最终都要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从基础研究到实现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中间的过渡桥梁就是转化研究,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从临床向基础转化,即从临床实践发现问题,进一步去探索它的机制,因此转化研究在整个创新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经过既往近20年的创新研究,我们有很多体会。
第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协作,例如每年医学院都要培养很多医学人才,其中很多将从事临床工作,也可能有一部分人将从事基础研究,但目前还比较匮乏的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创新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闭门造车,创新一定要源自于研究,源自于实践,这是最重要的核心。
第二,由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很多业界的领袖在引领我们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如心血管领域研究)时,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临床医生可能对统计学非常陌生,而统计专家对临床更是一窍不通。因此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亟待加强。
第三,每一个新的想法,新的治疗技术,通过临床试验进行验证时,需要通过设计严谨、数据可靠、样本量较大的临床研究,以给全球同行、全国同行提供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这一过程中又涉及到复杂临床研究的设计。因此,团队协作在创新这一系统工程的全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科研创新,还需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支持。青年医生在创新过程中是未来之星,早期要扎实地参与创新研究、临床研究,积累经验,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高度时,大脑中就会迸发出来创新的想法。有了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思维,进而最终实现突破性的临床创新,一定指日可待。在这个过程中,年轻医生一定要戒骄戒躁,不能浅尝辄止,应踏实深入地学习,武装自己,最终才能推动我们行业的进步。
Q3
本届长城会您比较关注哪些议题?
陈绍良教授:
近年来,长城会一直秉持创新发展的主题。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创新和发展是核心议题。今年长城会的日程设置更加丰富,在心血管病学经典知识、介入心脏病学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举办不同的临床研究创新会场和心血管创新领域专场,进一步推广中国在心血管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就和新进展。相信随着时间推进,在心血管病学临床和技术两大方向,中国一定会提供更多证据等级高的研究成果,未来长城会的内容将更先进、更充实、更丰富。
[转载自公众号:GWICC]
关注医谱学术,实时掌握最新动态!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