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 | 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的指征、技巧、预后和并发症

浏览量:2475
冠状动脉瘘(CAFs)是一类少见的冠脉畸形,常在冠脉造影检查过程中发现。小的冠状动脉瘘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甚至可以自行闭合。中等或大型冠状动脉瘘会导致冠脉扩张及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和介入器械的发展,越来越多有适应症的冠状动脉瘘选择介入封堵治疗。然而,介入封堵并不是“小手术”,在冠脉附近操作,心肌梗塞、封堵器栓塞、瘘管再通等都是常见并发症。

今天为大家图解心血管介入顶级期刊《JACC: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刊登的前沿综述-冠脉瘘介入封堵的指征、技巧、预后和并发症,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类“杂乱血管团”的治疗方式。

Key points
关键点

如何评估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指征?

封堵术中具体操作技巧要点是什么?

如何识别和预防介入封堵相关并发症?

怎样准确评估患者预后?

 

文献图解
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美国心脏协会 (AHA)指南强调,冠状动脉瘘手术评估需要到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表1中列出了临床常见的冠状动脉瘘闭合指征。

如何对冠状动脉瘘进行评估与治疗,图1给出了详细流程。

*有症状的冠状动脉瘘指引起心肌缺血、血管瘤和破裂、心内膜炎、不明原因的心腔扩大/功能障碍,或心律失常的冠状动脉瘘。

†当近端冠脉直径扩张≥10mm时,封堵后更容易形成血栓造成心肌梗死。单纯型冠状动脉瘘是单血管起源,单一通道,末端清晰。复杂型冠状动脉瘘是多起源的巨大瘘且有血管丛形成。

冠状动脉瘘的常见类型如图2。

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

1983年Reidy 等人报道了首例成功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的病例。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与器材的不断改进,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已成为冠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文中核心插图展示了冠脉瘘起源于冠状动脉近端及远端的介入封堵流程。

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入路包括经动脉、静脉和动静脉轨道路径(图3)。

  • 图3A:经动脉路径。导管插入冠脉,导丝从瘘管起源进入。输送鞘可沿导丝送至瘘管用于放置封堵器。随后封堵器可输送到位并释放

  • 图3B:经静脉路径。输送导管插入瘘管末端。沿导丝送入输送鞘至合适区域。随后封堵器可输送到位并释放。

  • 图3C:动静脉(AV)轨道路径。巨大并迂曲的瘘管,可利用圈套器协助建立动静脉轨道,以便于鞘管和封堵器的输送。

     

经动脉入路封堵示例见图4。

经静脉入路封堵示例见图5。

动静脉轨道协助封堵瘘管示例见图6。

表2总结了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常用的耗材清单。

表3总结了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中使用的封堵器、输送系统的优缺点。

冠状动脉瘘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血栓造成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残余瘘、瘘管再通、心律失常等。冠脉瘘封堵过程中发生心肌梗塞病例见图7。

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相关报道结果表明,介入封堵手术对于大多数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是有效的,但并非没有风险。相关研究报道汇总见表4。

对于中到大型或有临床症状的冠状动脉瘘,经导管介入封堵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冠状动脉瘘十分复杂,封堵操作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十分考验介入医生的临床经验及技巧。对于需要治疗的冠状动脉瘘患者,建议到有经验的中心进行详细评估后治疗,潜在降低围术期并发症风险,保障手术安全。

注:图表来源于原文,翻译可能存在不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https://www.jacc.org/doi/epdf/10.1016/j.jcin.2021.02.044

转自中南结构心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学术

扫码关注

医谱app

扫码下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