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RDN丨丛洪良教授:规范化系列培训助力RDN发挥更大价值
RDN(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日益得到领域专家广泛认可,RDN疗法成为继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后高血压治疗的第三驾马车得到学界的广泛共识。
为促进RDN疗法的规范应用,传达RDN最新前沿新声,《医谱学术》特创办“对话RDN”学术专栏,聚焦RDN领域前沿进展,围绕RDN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倾听权威专家的独到见解,展望RDN未来蓬勃发展之景。
“对话RDN”第七期,我们特邀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对Netrod®-HTN试验结果进行解读,并对RDN的应用前景及价值、RDN多学科合作与体系化建设进行分享。
释疑 · 洞察 · 展望
丛洪良 教授
RDN作为新兴疗法,在应用于临床的伊始就进行质量控制、标准化治疗,对术者颁发合格证书,认定其治疗资质,十分必要。一旦RDN疗法成熟,就可以遍地开花。
设计独特 器械更迭
为RDN强效降压保驾护航
《医谱学术》:近期,Netrod®-HTN临床研究结果在国内公布,引起专家同行的热议。作为该试验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请您就研究结果和中心的经验谈谈看法。
丛洪良教授:Netrod®-HTN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对RDN疗法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区别于既往RDN器械设计,Netrod®网状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系统(下文简称Netrod®系统)采用独特的三维可控扩张网篮+独立六电极六通道+四象限全面消融,操作相对更加容易,手术效率更高。
Netrod®-HTN试验中,患者的平均消融点数为约33个,降压效果明显 ,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
在主要终点方面
与基线相比,术后6个月RDN组的诊室收缩压(SBP)降幅显著优于假手术组(-25.2±13.9mmHg vs. -6.2±12.5mmHg,p <0.0001)。
在次要终点方面
▪ 术后6个月诊室舒张压(DBP)降幅显著优于假手术组。术后6个月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RDN组的平均SBP和DBP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假手术组。
▪ 术后6个月时的诊室SBP达标率(90mmHg≤SBP<140mmHg)在RDN组高达64.7%,而假手术组仅为7.7%,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
▪ RDN组术后6个月时诊室SBP降幅≥5mmHg和≥10mmHg的比例都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93.4% vs 60.0%,89.0% vs 35.4%,两者均p<0.0001)。
▪ 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与器械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既往研究显示,相较于西方人群,亚裔人群对RDN的应答效果相对更好。而且,我国高血压人群众多,其中很多患者属于难治性高血压,相信RDN疗法将对我国高血压的治疗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探索不止
只为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
丛洪良教授:除了RDN疗法,高血压的治疗方式还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目前的降压药物十分丰富,还有单片复方制剂可供选择。但尽管如此,我们在临床中仍会遇到联合两种甚至三种降压药物,血压仍难以控制的患者。另有一些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出于种种考虑,比如备孕等,不愿意服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降压效果不达标。RDN为这些患者的降压治疗带来希望,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在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且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后,血压仍较高且难以控制,或希望减少服药的高血压人群,RDN有望带来更多获益。
落地临床
RDN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正在进行中
丛洪良教授:首先,RDN作为一种介入术式,有序的开展必然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作为天津市心血管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我此前已经和业内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开展天津地区RDN质量控制进行了讨论,并且已经在天津地区开展了RDN相关技术培训,在RDN操作经验丰富的医生的帮扶下,对术者进行培养。
其次,RDN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追踪,以观察RDN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
总之,RDN作为新兴疗法,在应用于临床的伊始就进行质量控制、标准化治疗,对术者颁发合格证书,认定其治疗资质,十分必要。一旦RDN疗法成熟,就可以遍地开花。
9月23日,RDN规范化系列培训首期标准化先导培训班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举行,国内众多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呈现了一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培训。


在RDN围术期操作规范流程介绍环节,丛洪良教授详细介绍了RDN开展的导管室建设要求。丛教授指出,合理设计和科学布局是导管室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介入手术所必要的设施条件。RDN手术的导管室要求基本与其他血管介入导管室相同,除了器械、设备等硬件设施外,导管室在管理、人员职责、值班制度等方面也有相应的规范与要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勇教授向培训班的学员们分享了Netrod®系统相关手术案例经验。
结 语
RDN治疗高血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包括Netrod®-HTN在内的多项研究反复证实,RDN相关培训工作已经开展,其规范化、体系化建设也正在进行中,前景无限。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当RDN积累了充分的循证证据后,下一步,如何有效、合理的落地临床真实世界,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下一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将围绕RDN落地临床的具体问题,如人群选择、消融策略作出讲解,并对RDN未来探索方向进行精彩分享,期待您继续关注!
*文中涉及器械/技术:Netrod®网状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系统,包括Netrod®网状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和射频消融发生器,该产品尚未在中国境内上市。

专家简介
丛洪良,二级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科主任
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
天津市心血管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天津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天津市省级工作组组长
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
天津市药学会老年药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