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领菌 合作共赢丨微生物群、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第五届上海肠道微生态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浏览量:2662

肠道菌群——慢病管理的新兴领域,不仅开辟了临床治疗颠覆性新策略,也为肠菌移植(FMT)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11月17日-19日,肠道菌群领域的学术盛会“微生物群、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第五届上海肠道微生态高峰论坛”在上海璀璨绽放。本次会议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委会承办,邀请到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微生态领域热点和难点进行学术分享、解答,全方位讨论微生态相关领域的发展进程。

 

 

秦环龙教授:

持续探索,笃行不怠

为我国慢病控制及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11月18日,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环节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启仪教授主持,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教授上台致辞。秦环龙教授表示,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临床应用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已明确,FMT在炎症性肠病(IBD)、放射性肠炎、免疫性肠炎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但当前国内尚未有FMT用于IBD的指南规范,FMT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也处于探索阶段。在本次会议上,《FMT治疗IBD中国专家共识》将正式启动,围绕《慢性便秘的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也将进行充分的讨论。希望两部《共识》真正起到引领和标杆作用,为FMT和肠道微生态治疗的临床实践带来参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FMT的临床应用,使FMT治疗变成临床上有意义、有价值的治疗策略,并不断延伸FMT的应用场景,使FMT真正落地临床,成为医疗常规。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各位临床专家、肠道微生物基础研究专家、细菌遗传学专家的共同努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推动FMT相关领域的发展。让我们齐心协力,持续探索FMT的临床获益,为我国慢病控制以及健康中国的目标,做出应有之贡献。

 

 

随后,在万千医者的共同见证下,《FMT治疗IBD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启动。自此,FMT治疗IBD开启了新的征程,期待这一《专家共识》早日发布,助力我国FMT治疗IBD水平再上新台阶。

 

大师论坛

引领肠道微生态新方向

 

热情洋溢的开幕式后,学术分享接踵而来。首先进行的是大师论坛,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宁教授、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秦环龙教授带来高瞻远瞩的学术分享。

 

▪ 李宁教授:肠道菌群移植的治疗与进展:慢病治疗的新选择

 

 

李宁教授进行“肠道菌群移植的治疗与进展:慢病治疗的新选择”汇报,重点分享了FMT治疗的典型病例,并梳理了FMT的供体筛选策略、标准化治疗流程。在李宁教授看来,绝大多数慢性病的进程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利用微生物作为生物标记物以评估慢病的进展、靶向性微生物干预以控制慢性病,已成为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热点,且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李兆申院士:加强FMT的基础、技术、转化及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

 

  

李兆申院士对于FMT的研究和应用,也有着深入的思考。李兆申院士表示,FMT已经成为一种革命化的治疗方式,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支持。FMT的开展需要顶层设计及完善的布局,需要建立国内统一的质控标准和发展体系,并进一步细化流程规范,加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期待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医-用”基础与临床转化平台。

 

▪ 秦环龙教授:FMT新诊疗体系建立及临床价值

 

 

秦环龙教授作“FMT新诊疗体系建立及临床价值”讲座,分享了提高FMT科学认知,加大临床推广,促进产业化的四大举措:

 

1)通过先进的标准化肠菌制备中心及智能化管理系统,解决肠道菌群菌液-胶囊制备工艺的先进性。

 

2)建成健康和重大慢病“标准化人肠源模式菌种库”,填补健康与疾病肠道菌群演化智能数据库的空白。

 

3)开展重要慢病因果导向的FMT临床有效性研究,获得功能微生物群与疾病表型因果关系的确凿证据。

 

4)建立重大慢病FMT诊疗策略和示范基地,解决临床诊疗标准化、规范化、示范性应用的难题。

 

聚焦临床

分享肠道微生态新进展

 

接下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王新颖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杨长青教授、热心肠研究院蓝灿辉教授带来肠道微生态领域的全新进展。

 

▪ 陈胜良教授:关于肠易激综合征(IBS)诊疗实践中尚未解决的几个问题

 

  

陈胜良教授在作“关于IBS诊疗实践中尚未解决的几个问题”汇报时提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IBS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在诊断方面,强调IBS的症状诊断,不提倡旨在排除器质性问题的过度检查。同时关注症状重叠、疾病转换的存在,甚至提出器质性疾病伴有的症状。在治疗方面,曾经普遍使用的传统药物(如不可溶纤维、解痉剂、益生菌等)遭到质疑,可溶性纤维、薄荷油、CI通道激动剂等药物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

 

现阶段IBS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胃肠道整体功能的理解和处置、肠脑互动机制以及药物选择的理论依据、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以及药物应用机制,期待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 王新颖教授: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改善肠外营养(TPN)相关糖代谢障碍

 

  

王新颖教授在讲解“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改善TPN相关糖代谢障碍”时提到,营养支持治疗是拯救肠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关键技术,每年中国有超过600万人接受TPN治疗。

 

王新颖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肠衰竭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并证实了TPN小鼠肠道菌群改变与人体肠道菌群改变具有一致性,肠道菌群-色氨酸代谢-AhR-GLP1轴在TPN相关糖代谢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AhR是此通路的关键靶点。研发针对代谢并发症的益生菌/益生元制品,优化TPN,使其长期应用成为可能。

 

▪ 杨长青教授:肠道微生态与胆汁淤积

 

  

杨长青教授就“肠道微生态与胆汁淤积”展开探讨。在杨长青教授看来,肠肝循环具有解剖学基础和病理生理意义,胆汁酸是其重要介质。肠道菌群紊乱与胆汁淤积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肝轴的治疗是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潜在策略。在靶向肠道菌群方面,学界对益生菌、抗生素和FMT均进行了探索,在调节肠-肝轴方面,可选择FXR激动剂。

 

▪ 蓝灿辉教授:肠道菌群干预研究与转化前沿进展

 

 

蓝灿辉教授在会上作“肠道菌群干预研究与转化前沿进展”讲座,对九大肠道菌群干预手段[饮食、药物(抗生素)、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制剂、后生元、工程菌、噬菌体]的前沿进展进行分享。蓝灿辉教授指出,现阶段,肠道菌群研究持续高歌猛进,干预研究与转化研究已进入新阶段,而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为菌群研究提供了新动力。未来,让人们拥有更健康的肠道,值得期待。

 

交叉融合

彰显肠道微生态新高度

 

除了上述精彩内容,本次会议还特设肠道微生态与营养、肠道微生态与IBD、慢性便秘外科治疗进展、肠道菌群与功能性胃肠疾病、肠道菌群基础研究进展、病例讨论-FMT临床病例的思与辩等多个版块,内容涵盖肠内营养、FMT与肝移植、儿童FMT、肠易激综合征、“肠-脑”轴、肝性脑病、自闭症等多个领域,既有基础研究分享,又有临床前沿进展,更有真实诊疗场景下的临床实战。会议围绕微生物群、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展开深入讨论,全面展现了当前FMT领域的新观念、新发展和新技术,并充分彰显了中国肠道微生态研究的高度、宽度与广度。

 

陈启仪教授:

齐心协力,合作共赢

让FMT与肠道微生态治疗造福更多国人

 

 

会议最后,陈启仪教授进行大会总结。陈启仪教授提到,本次会议内容充实、日程紧凑,不仅进行了多个学术分享,还就《FMT治疗IBD中国专家共识》《慢性便秘的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讨论,整个会议的浏览人次达到近8万人次,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FMT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肠道微生态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专家、生物信息学专家、微生物学专家、临床专家的共同参与,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进来,也期待两部中国专家共识能够尽快与各位同道见面,从而进一步推动FMT与肠道微生态治疗的规范应用,造福更多国人。

 

会议落下帷幕,但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精彩探索仍在继续。未来,FMT与肠道微生态治疗还将用于哪些领域?在现有疾病领域,它们将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学术

扫码关注

医谱app

扫码下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8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