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刘健教授:做有温度的科普,打造好医生的"第四张名片"

浏览量:1569

医学科普,是“治未病”的宏大处方,也是医学回归人文的重要路径。然而,当生成式AI能在瞬息之间产出万言,真正的医学科普价值何在?当网络信息洪流席卷而至,权威声音如何触达人心?

面对这些时代问题,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召开期间,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从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与医学科普躬身践行者的角度出发,分享如何让医学科普不仅有知识的“硬度”、更有人文的“温度”,真正走入公众内心。

 

刘健教授采访视频

 

医学科普,是"好医生"的"第四张名片"

刘健教授心中,精湛的医术是“好医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强调,一名优秀的医生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抱有不懈的追求,这不仅意味着要拥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求他们在临床诊疗层面不断精进技术,主动跟上日新月异的医学进展,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然而,在当今时代,仅做一位技术精湛的诊疗者已远远不够。刘健教授坦言,在现有医疗环境下,医生需要将目标投向更广阔的科研舞台,积极围绕临床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科学探索获取新知。

 

与此同时,刘健教授特别强调了传道授业的师者担当,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医生角色天然与教师身份融合。一位好医生,理应同时是一位好老师,用自己的言行与宝贵经验“传道、授业、解惑”,引领年轻一代成长为未来人民健康所系的栋梁之材。

 

与医疗、科研、教学这些传统职责不同,刘健教授认为,医学科普是衡量医生能力的另一套重要评价体系,是医生展现综合价值、提升社会影响力的“第四张名片”。

 

那么,现如今,为何医学科普变得如此不可或缺?刘健教授深刻剖析了其初心与使命。关键在于,医学科普扮演着“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其将医生在临床中积累的宝贵理解与实践经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解答患者与大众对疾病的困惑、对健康的担忧,有助于弥合晦涩艰深的医学知识与公众急切健康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更为重要的是,刘健教授强调,医学科普本身也是对医生能力的一次锤炼与提升。一个能做出优秀科普的医师,应懂得如何组织语言、运用语气甚至是眼神与动作,与患者进行高效沟通,更能赢得信任。

 

因此,在刘健教授的构想中,一位对患者友好且深受信赖的好医生,必然会是医学科普的积极实践者。他们通过科普这座桥梁,展现出其儒雅的风范、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以及充满医学温度的人文关怀,最终让权威、可信、温暖的医者形象深入人心。

 

明晰内核与讲好故事:医学科普的公益底色与沟通艺术

医学科普绝非单纯的知识搬运,而是承载着鲜明的公益与严谨的科学使命。刘健教授指出,通过科普提升个人能力是收获,但若以此谋取其他利益,便与初心背道而驰,因此,“只有坚持医学科普的公益性,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确保科普方向的正确”。

 

与此同时,刘健教授强调,科普内容必须经得起考验,确保其严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而在“谁来做”这个问题上,刘健教授态度明确:医生理应是医学科普的主力军。这不仅是出于医生的专业身份,更因为其身处医疗前线,对疾病的认知、对患者需求的体会、对诊疗过程中人生百态的洞察,使得医生成为最具发言权的群体。因此,医生的科普既有专业理论背书,又有临床见解作为鲜活资源,这种独特优势无可替代。

 

然而,身为医生并不意味着自然就能讲好科普故事。刘健教授明确点出了医学科普的关键难点,即沟通的方法与能力。“如何讲话,这个问题看似很普通,很平凡,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能力”,他阐述道,“但是会讲话,讲患者爱听的话,讲媒体能准确传播的话,讲让人感到温暖与帮助的话,绝非简单的事。”因此,投身科普实践本身就是一场全方位的修炼,其迫使医生不断学习如何与患者、与媒体、与大众乃至与自我进行更高效的沟通。

 

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医学科普究竟应以何种形式才能有效触达公众?刘健教授认为科普方式可以丰富多彩,无论声音、影像还是图文,关键在于找到能与公众有效沟通的途径,并基于自身优势与喜好进行选择。刘健教授也分享了其在医学科普领域的丰富经验:七年多,他利用碎片化时间坚持录制音频节目逾千期,以声音传递知识,为公众营造一个“可聆听的放松学习空间”;同时,积极拥抱短视频时代,探索如何用镜头更好地展现科普内容;此外,还推出了两本漫画医学科普书,通过个性化的IP形象与漫画元素,让医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医学科普该如何看待流量”仍是无法回避的议题。面对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刘健教授以自身经历为例,阐明了他的观点:“顺其自然,但前提并非不作为”。刘健教授认为,医学科普的关键在于秉持“长期主义”的原则持续且稳定输出高质量内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精进;同时,他不反对获得流量,但坚决反对“以追求流量为目的”的医学科普。这意味着科普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大势、患者及社会整体需求、行业要求与规范。

 

面对AI浪潮,医学科普的真正壁垒是"医学温度"

如今,人工智能已普遍融入社会生活之中,而中国正是当前全球AI发展的高地之一。在此背景下,刘健教授对医学科普的未来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审视,并直言,AI在医学科普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正确运用AI能快速整合并输出海量知识,不亚于甚至优于一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年轻医师,因此,“如果科普内容不能有创新,科普形式不能更符合人的需求,那一定比不过AI”。

 

同时,刘健教授呼吁同行们主动拥抱变化,并提醒道:“若不持续提高和精进自身,则可能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他认为,应学会与AI协同工作,善用其不知疲倦的学习能力和秒级获得全球前沿成果的优势,而这也是未来需着力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那么,在AI时代,医生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针对这个深刻的问题,刘健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人文关怀与医学温度。他认为,“医学温度”并非过度或虚假的热情,而是通过那些有温度、有故事、能共情的科普内容,让观众体会到来自值得信任的人的关爱、关注、帮助与支持。具体而言,“医学温度”可以体现在一位医生得体的穿戴、优雅的举止、低声细语的沟通之中;也可以体现于医生耐心倾听,不傲慢、不用晦涩术语,而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患者能听懂、能理解的真诚表达之中。

 

面对AI在信息处理和传播上的巨大优势,刘健教授指出,未来的医学科普关键在于“做好人的文章”,基于对“人文医学”、“医学人文”的深刻理解,用“医学温度”去真切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医学科普,"好医生"自我提升与利他的必修课

在访谈接近尾声时,刘健教授再次强调,医学科普已不再是附加技能,而是每一个医生的必备能力,是拓宽医者价值、延伸医学关怀的重要途径。他指出,医学科普的世界蕴藏着无限可能,也呼吁医生不断学习与掌握多元方法。对于年轻医生而言,医学科普更是一个提升能力、拓展视野和提升影响力的宝贵机会。

 

面对有志于投身医学科普的年轻医生,刘健教授叮嘱道,这项工作的本质在于长期坚持,而非追逐一时流量;它不应掺杂功利目的,是纯粹的利他与公益精神。正是在这份坚持中,医生不仅能实现自我提升,更能将可靠的知识传递出去,真正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如果想成为受患者所喜爱、被人民所需要的好医生,做医学科普”。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