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丨想站稳又谈何容易——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及治疗

浏览量:2589

直立性低血压(OH),也称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但常未被认识的疾病。OH定义为患者自平卧位至站立(或倾斜60°)3分钟,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者舒张压下降≥10mmHg。对于临床中出现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我们应综合全面排查患者病因明确诊断,依据现有指南合理诊疗OH。在一周一次的名院大查房栏目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分享一例直立性低血压病例,该患者头晕、乏力6年,以近期黑曚收入院。通过回顾整个诊疗过程不难发现,OH的病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要保证的是锻炼临床思维,加强临床诊疗水平,结合指南和临床经验并合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陈XX,男,59岁

 

主诉:头晕、乏力6年余,加重伴间断黑曚1周。

 

现病史: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晕、乏力,无黑曚、晕厥、盗汗或纳差,每月约1-2次,自诉服红参等症状可缓解。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头晕乏力,伴间断黑曚、胸闷,无冷汗、无明显胸闷胸痛。2021.06.30就诊于我院心内科门诊,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43bpm),测血压75/45mmHg,转入急诊进一步诊治,急诊补液后症状缓解,查血肌酐179μmol/L,HB:108g/L,心肌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现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患病以来患者精神欠佳,胃纳可,睡眠好,大小便正常,无腹泻,无体重明显下降。

 

现用药:中药,具体种类不详。

传染病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

手术史:否认手术史。

外伤史:否认外伤史。

输血史:否认输血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系统回顾:其它: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肠炎史5年余,自服中药至今,具体成分不详。

 

体格检查:一般状态可,意识清,T: 36.5°C,P:41次/分,R: 16次分,BP: 100/58mmHg (卧位),SPO2:99%,身高(cm):184,体重(kg):58,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明显色素沉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正常,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或反跳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直不起腰,看似弱不禁风。

初步诊断

1.窦性心动过缓

2.低血压原因待查

3.肾功能不全(CKD3期)

4.肺结节

5.慢性肠炎

 

入院心电图(窦缓,HR:38bpm)

 

HOLTER 结果

  • 监测动态心电图24小时00分钟。窦性心律,平均心率47 bpm,最慢心率38 bpm(为窦性心动过缓),发生于07-03 04:53,最快心率84 bpm,发生于07-03 02:56。共分析心搏总数68343次,未见大于2.0秒的停搏。

  • 窦性心动过缓。

  • 房性早搏有114个,占总心搏小于1%,最多房性早搏发生于04时为30个。

  • 见房性逸搏心律。

  • ST改变(可见部分CM V5导联ST压低0.5mm,见于09:24-11:43)。

 

动态血压结果

 

超声心动图

1.左房增大,左室不增大,左室壁厚度属正常,静息状态下左室各节段收缩活动未见明显异常。

2.二尖瓣不增厚,开放不受限,彩色多普勒测及轻度反流。

3.主动脉根部不增宽,升主动脉不增宽,主动脉瓣不增厚,开放不受限,连续多普勒测其最大跨瓣压差为14mmHg,彩色多普勒测及轻度反流。

4.右房不增大,右室不增大,肺动脉不增宽。连续多普勒据轻微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37mmHg。

 

结构诊断:左房增大伴轻度二尖瓣反流轻度主动脉瓣反流

功能诊断:左心收缩功能正常,左心舒张功能正常

 

一般临床检验和生化

 

肝、肾功能电解质

 

血气分析及皮质醇

 

影像学检查

肺CT:左肺下叶背段磨玻璃结节(6.1mm x5.3mm);

肺CTA:肺动脉各分支未见明显充盈缺损;

腹部CT:左下腹小肠黏膜增厚,炎症可能,盆腔积液;

腹部超声:甲状腺结节,TI-RADS 3类,胆囊息肉,双肾内科病表现,双肾多发囊肿,左肾轻度积水,双侧肾上腺未见占位,双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

 

基本治疗

1.心电监护,嘱卧床,起身缓慢;

2.补液:每日总入液量2000-2500ml;

3.益生菌及膳食纤维调节肠道功能;

4.2021.7.14行双腔起搏器植入(A3DRO1,基线频率60bpm)。

 

术后心电图

 

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患者07-17停用所有补液,拟出院,小便后感头晕不适,卧位血压145/78mmhg,立位血压75/46mmHg,皮温稍凉,稍有冷汗,无晕厥、摔倒,平卧2分钟后复测血压110/70mmHg。——解决了心率,未能搞定血压。

 

推测病因:

  • 心脏泵功能一一心超提示左心收缩功能正常;

  • 心率——起搏器工作正常,心率60bpm;

  • 血容量——每日出入液平衡或正平衡;

  • 血管功能——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不足?

 

互动讨论

 

1. 该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能病因是什么?

2. 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检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认为需要排查该患者心率减慢的原因,是否是由心血管相关疾病所导致。患者目前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虽然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没有出现结构性和缺血性改变,但还是需要排查冠脉CT,有无血管痉挛。关于体位性低血压常见病因还有淀粉样变,需要进一步完善心肌磁共振检查。该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需要明确既往有无用药病史。此外,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比较常见,还需要完善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有无手抖、脚踩棉花感、尿潴留等症状。辅助检查需要完善头颅磁共振包括脊髓磁共振,排除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病变累及,还有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维生素检测。对于阿狄森氏病,还需要检查RAS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儿茶酚胺、尿24hVMA排查内分泌系统病变累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认为该患者为中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发作,入院后血压降低心率减慢,24h动态心电图显示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该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病因为神经源性,需要补充考虑的是嗜铬细胞瘤所致体位性低血压,该患者平卧位收缩压可达145mmHg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排尿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需要除外是否有膀胱副神经节瘤,持续监测血压有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在膀胱充盈或排尿后阵发性血压增高。回顾既往病史有无发作性头晕、面色苍白、心悸、手抖、出汗、腹痛等表现,建议完善患者血尿儿茶酚胺,腹部盆腔增强CT。此外,该患者体态消瘦,还可以考虑副肿瘤综合征所致体位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是患者自平卧位至站立(或倾斜60°)3分钟,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者舒张压下降≥10mmHg,而大于3分钟出现的OH为延迟性直立性低血压。其患病率与年龄有关,50岁以下患者为5%,70岁以上患者为30%。仅2%患者有症状,占晕厥患者的15%。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过程

 

OH病因鉴别(神经源性VS非神经源性)

非神经源性:

  • 容量不足

  • 药物因素

  • 内分泌因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 心肌淀粉样变

 

神经源性:

  • 单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多系统萎缩

  • 轴索性周围神经病

  • 路易体痴呆

  • 帕金森

  • 继发外周神经病变

  • 糖尿病

  • 淀粉样变

  • 自身免疫性脑炎

  • HIV感染

 

神经源性VS非神经源性鉴别要点

 

该患者症状要点汇总如下:窦性心动过缓、直立性低血压、乏力、虚弱、消瘦、贫血、胃肠功能障碍。考虑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需要进一步排查。临床上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分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和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又称Addison's disease阿狄森氏病,1855年由英国内科医生Thomas Addison首先描述而得名。阿狄森氏病是由各种原因致双侧肾上腺皮质大部分破坏,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疲乏、软弱、色素沉着、低血压、小心脏、水盐代谢失常、胃肠功能紊乱。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减症的病因所占比例:自身免疫性(特发性)发达国家80%,不发达国家20%;结核性发达国家20%,不发达国家80%;其它约1%;中国肾上腺TB不少,但无数据。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的病程发展

第一阶段: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高血清醛固酮正常或偏低;

第二阶段:血清皮质醇对ACTH刺激的反应受损;

第三阶段:清晨血浆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增高伴血清皮质醇水平正常;

第四阶段:清晨血清皮质醇水平低并伴明显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

因此,当患者出现血清皮质醇浓度偏低时,肾上腺几乎已经完全损坏。

 

评估该患者可能是血清皮质醇对ACTH刺激的反应受损,进一步检查ACTH兴奋试验——评估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标准大剂量试验:大剂量ACTH (25单位)快速静脉推注,于30min和60min测定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显示:-30min:18ug/dl;-60min:20ug/dl。基本除外皮质醇相关问题。此外,淀粉样变性、肾小球肾小管尿特定蛋白均正常,排除了相关病因。冠脉CTA正常,无相关表现。

 

神经内科会诊情况如下:反复头晕乏力6年,再发半月,主诉发作均于晨起排尿后发生。目前服用米多君 3片 tid,卧位血压180/120mg,EMG+NCV未回报,头颅未见明显新发梗死、十字征等表现,有叶酸低下,MCV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起搏器植入术后,CT 发现肺结节。神经系统检查可见神志清楚,四肢活动自如,下肢反射可引出,踝反射存在。诊断意见:1.病窦综合征;2.体位性低血压(自主神经病可能大,副肿瘤综合征?);3.永性起搏器入术后;4.慢性肾脏病3期;5.肺结节;6.慢性肠炎。

 

神经内科治疗意见:1.建议查副肿瘤抗体(抗 Hu,抗 Yo,CV2等,需要外送,与患者沟通);2.建议完善自免脑抗体(如DPPX,LG-T1,Casper2等,需要外送,与患者沟通);3.建议加长的弹力袜和腹带使用,米多君减量,请呼吸科会诊,协助诊治肺结节,提出治疗建议;4.补充叶酸和B12;5.可考虑激素继续使用满一周后随访症状变化,口服减量,注意预防激素不良反应;6.健康教育(坐位如厕),防跌倒;7.定期测立卧位血压;8.可考虑OGTT明确有无DM。

 

头颅MR平扫未见明显异常,神经肌电图正常,副肿瘤综合征抗体指标阴性,自免脑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抗体正常。

 

最后诊断:

1.直立性低血压(经典型)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

4.慢性肾脏病3期

5.肺结节

6.慢性肠炎

7.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轻度)

 

 

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

对于该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而非达到某一血压目标值。非药物治疗方式包括:

1.患者教育。

  • 接受和理解体位不耐受;

  • 避免固定、长时间的日间卧位和身体机能退化;

  • 从仰卧位和坐姿缓慢上升,特别是在早晨、饭后和排尿/排便后;

  • 少食多餐,而不是多食;

  • 避免长时间站立和高环境温度和湿度;

  • 站立和和前驱症状时的身体对抗(例如下肢交叉、肌肉紧张、下蹲)。

 

2.睡眠时头部抬高10-30°。

 

3.增加盐和液体的摄入量。

提升血压的姿势动作包括以下: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治疗:

 

米多君所具有的药物特点是:短效,小剂量开始,卧位高血压是最常见副作用,不影响心率,不通过血脑屏障,无中枢副作用。屈昔多巴特点:口服的去甲肾上腺素前体,短效、卧位性高血压,心衰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氟氢可的松特点:激活炎症和纤维化可能迅速恶化肾功能,诱发低钾血症的产生,建议小剂量(不超过0.2mg/d),没有获得FDA批准却是应用最广泛的治疗OH药物。

 

治疗过程:

1.抬高床头至30度,弹力袜联合腹带,嘱缓慢起身,少食多餐,增加饮水;

2.继续补液扩容;

3.甲强龙40mg qd静滴*7d,后续以氟氢可的松 0.1mg qd;

4.米多君:起始2.5mg tid,根据立卧位血压,逐步增加至7.5mg tid。

 

治疗效果:

卧位血压160-170/80-90mmHg;立位血压:1min:110-120/70-80mmHg;3min:90-100/60-70mmHg;5min:85-90/50-60mmHg。可持续行走大于5min,未再诉头晕。

 

 

病例总结

患者主诉乏力头晕,近期出现黑曚入院。实际上其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已经存在多年,常自服中药缓解症状,本次入院新出曚症状。一般头晕、乏力、黑曚症状的出现首先考虑与大脑供血不足有关系。心跳过慢、心跳忽然停顿、突然血压下降会造成患者中枢供血不足。该患者心跳很慢存在病窦综合征,但是否有必要装置心脏起搏器需要参照指南应用推荐:

 

假如有明显心跳过慢或停顿造成的症状(晕厥、黑曚),起搏器是Ⅰ类适应症。假如无以上症状,心跳平均为40次/min以下,为ⅡA类适应症,在长期缓慢的心跳情况下,舒张期长,回心血量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心肌肥厚,心腔扩大,造成慢性心力衰竭,所以如果心跳平均为40次/min以下,即使无黑曚症状也建议安装起搏器。

 

该患者心跳不在40次/min以下,但入院时出现黑曚症状,仅有短暂2-3s,跟低血压所致黑曚不同(持续时间较长),推测入院前黑曚临床表现是由于心跳停顿所造成长间歇引起。一般来说血流终止4s后,眼底视网膜将失去对光的反应,造成患者出现黑曚表现。超过6s,脑供血不足会造成患者平衡障碍,可能会跌倒、晕厥。该患者长间歇是存在的,但HOLTER不一定可以监测到。对其装置起搏器是有适应证的。

 

对该患者需要跟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做鉴别诊断,它可以表现为突然窦性心跳停顿造成长间歇,表现为黑曚,也可以表现为随体位变化的血压改变。但往往存在外界诱导因素,例如出冷汗、剧烈疼痛、血晕症等。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57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