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AP 2025丨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团队尹栋教授,高国峰教授在线演绎复杂PCI策略—Hybrid CTO-PCI策略

2025年4月23日-26日,第30届亚太经导管心血管介入治疗大会(TCTAP 2025)在韩国首尔盛大召开。本次大会吸引了国内外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的广泛参与,展示了介入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最新前沿成果与技术进展,通过多学科深度交流与前沿技术研讨,为提升全球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提供了重要学术平台。
TCTAP 2025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团队尹栋教授,高国峰教授向全球心血管医生在线直播了一台高难度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面对三支病变的复杂PCI,窦克非教授团队尹栋教授,高国峰教授在术前对患者的冠状动脉影像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术中凭借熟练的技术,规范、精细的操作,密切流畅的团队配合,手术顺利完成,获得与会嘉宾学者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赞扬,充分展示了中国术者在复杂PCI领域的卓越水平与非凡成就。

01
病例介绍
患者68岁男性,反复胸痛3年,近1月加重。2025年4月3日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提示:三支血管病变(3VD),dRCA为CTO病变,左前降支近中段(p-mLAD)70-80%狭窄伴严重钙化,pLCX 狭窄90%。既往无心肌梗死病史,无PCI和CABG史,肺间质纤维化2年。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超声心动图提示:LV 46mm,EF 67%,无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手术策略:首先计划RCA CTO血管病变进行前向CTO-PCI,后备方案为逆向Reverse-CART技术开通CTO病变。术前评估p-mLAD病变,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功能学评估(FFR或QFR)决定是否需要预先干预。
辅助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硝酸酯及他汀类药物。
术前思索:
1.如何制定RCA CTO-PCI的介入策略?
2.何时以及如何及时转换Hybrid CTO-PCI策略?
3.在逆向CTO-PCI时,是否必须在干预前评估LAD病变的功能影响?
02
手术过程
术前LAD IVUS显示中重度钙化,最小管腔面积(MLA)为2.2mm2,血流定量分数(QFR)0.73;考虑间隔支发出部位位于LAD最重狭窄以近,逆向介入不一定引起LAD缺血,决定不预先干预LAD,如果逆向PCI过程中出血LAD缺血再干预。手术中,采用前向导丝尝试联合逆行路径介入,前向导丝升级失败后转换为逆向策略。在逆向操作中,选择间隔支连接后侧支(PL)的逆向通道,SUOH03导丝和Instantpass微导管顺利通过,逆向CTO导丝精准穿刺远端纤维帽并顺利通过CTO段到达正向指引导管,采用“Rendezvous”技术完成闭塞段开通。术中结合IVUS进一步判断导丝走行并优化处理策略。同时在整个CTO介入过程中,依据操作反馈和解剖结构特征,动态调整并灵活应用“混合策略”(Hybrid CTO PCI strategies),以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与安全性。







▲反复调整进攻导丝方向及路径,逆向开通右冠CTO病变

▲术后造影
03
术后讨论
在逆向CTO-PCI时,是否需要事先评估LAD病变的功能影响,需要结合临床背景、病变特征及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2018年ESC血运重建指南中提到:当患者无缺血证据时,推荐使用FFR/iFR评价中等狭窄(直径狭窄40%-90%)程度病变的血流动力学(Ⅰ A)。多支血管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时应考虑应用FFR(Ⅱa B)。2022年AHA血运重建指南指出:对于有心绞痛或类似症状、存在缺血证据,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狭窄的患者,建议测量FFR或iFR来指导是否进行PCI(1,A)。对于LAD中等狭窄且缺血证据不明确,或需在多支病变中确定治疗优先级的情况,功能学评估是优化治疗策略的核心工具。
关于何时以及如何及时转换Hybrid CTO-PCI策略,尹栋教授表示,面对临床复杂病变,术者需要完善诊疗策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正逆向相结合的Hybrid策略,才能保证CTO-PCI技术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双侧造影下评估近端纤维帽是否清晰,评估远端显影是否良好,评估闭塞段长度是否<20mm。若都满足,则进行正向导丝技术。如果不能成功,则需尽快转为逆向策略。
逆向CTO-PCI技术是提高复杂CTO-PCI成功率的重要技术,但其操作更为复杂,手术风险较高,术者需在掌握前向技术基础上,术前充分评估,制定手术策略及备选方案,遵循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扫码观看
直播回放
*医谱学术作为TCTAP中国区域官方合作平台,对大会进行了直播。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TCTAP 2025更多精彩内容。
专家简介
窦克非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心血管代谢中心主任、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五病区主任,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PI,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PI。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理事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心血管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会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院(SCAI)会员、欧洲心脏学会会员(FESC)。长期从事冠心病临床诊断、介入治疗及基础相关工作与研究,作为心脏介入医生完成冠脉介入手术逾 30000 例,多次以第一术者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年会(TCT)、欧洲心血管介入大会(EuroPCR)、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等国际学术会议进行高难度手术示教演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 28 项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包括Circulatio n Eur Heart J、J Am Coll Cardiol、J Nucl Med、JACC Cardiovasc Interv等相关领域顶刊发表SCI论著15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700分;成果被10余部权威指南/教科书引用;主持或参加撰写指南/专家共识10余部。

专家简介
尹栋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阜外医院冠心病五病区副主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中心执行主任;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国家卫健委介入培训导师、中国介入大会(CIT)工作组成员、京津冀CTO俱乐部秘书、CHIP中国俱乐部(CHIP-CC)成员、重症冠心病学组委员、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擅长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CTO、钙化、分叉等),已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000例以上。2016-20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导管室从事博士后工作,同期在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CRF)从事冠状动脉腔内影像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并参与国自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首发科研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5部,多次在国内外心血管会议上手术演示和学术发言。

专家简介
高国峰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副主任医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至今。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近10年,阜外医院独立介入术者,具有丰富的心脏疾病诊疗经验,多次作为第一术者进行全国性会议手术转播。海医会青委会委员,心血管远程医学学会委员。同时从事冠心病的临床及介入治疗相关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临床研究基金等,发表多篇SCI和核心期刊论著,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言交流,Catheteriz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Journal of Diabetes等杂志审稿人。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