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AP 2025中国方案丨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公布改良功能性评分,m-rFSS助力精准评估介入术后血运重建

▲窦克非教授在TCTAP 2025现场公布研究结果
第30届亚太经导管心血管介入治疗大会(TCTAP 2025)于2025年4月23日-26日在韩国首尔盛大召开。4月24日,在本次亚太地区介入心血管医学领域的顶尖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携团队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生理学评估的最新研究成果惊艳亮相,着眼当前评估手段的不足,构建新型评估体系,助力临床更加准确识别PCI术后生理性完全血运重建状态。文章近期已在国际知名综合期刊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4.3)上发表[1]。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文章在Adv Sci杂志发表
01
研究背景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PCI术后能否实现完全血运重建(CR)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PCI术后CR的定义已经从“解剖学”CR转向“功能学”CR。既往使用经典残余功能性SYNTAX评分(c-rFSS)评估PCI术后生理学残余疾病负担,虽然在判定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c-rFSS=0)具有较高预后价值[2-3],但是在特定人群中仍存在以下局限性:1.忽略存在不理想生理学结果病变的影响(术后QFR/FFR值介于0.80-0.90之间)[4]。2.低估目测造影狭窄不显著(<50%)但存在生理性缺血病变(QFR/FFR≤0.80)患者的预后风险[5]。
基于此,窦克非教授研究团队针对c-rFSS体系的不足进行系统性优化,构建了新型评估体系——改良功能性SYNTAX评分(m-rFSS),以更加准确地评估PCI术后生理性完全血运重建状态。

▲经典评估体系的优化与计算实例
0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PANDA Ⅲ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回顾性地进行了PCI前后QFR分析以及m-rFSS的计算。PANDA Ⅲ临床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2348例患者。
在本项事后分析中,主要结局为2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定义为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或任何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结局包括排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MACE、MACE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所有临床终点的定义均与PANDA Ⅲ临床试验一致。

03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参加PANDA Ⅲ临床试验的2348名患者中,在计算c-rFSS后,37%受试者单向重分类(即从解剖学不完全转为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而计算m-rFSS后,38%患者发生双向重分类,包括31%从解剖学不完全转为功能学完全血运重建,7%从解剖学完全转变为功能学不完全血运重建。

▲基于c-rFSS和m-rFSS的重分类
术后2年临床结局方面,基于m-rFSS分组患者间预后差异更显著。经m-rFSS>0判定的功能性不完全血运重建状态是2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调整后HR 3.32,95%CI:2.34-4.71)。

▲术后2年临床结局
进一步拟构建综合不同评分体系和临床风险因素的预后模型,结果显示包含m-rFSS与临床风险因素的预后模型对术后2年预后展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AUC 0.72,95%CI:0.69-0.76)。

▲不同预后模型比较
04
小结
窦克非教授研究团队在TCTAP 2025发布的改良功能性评分(m-rFSS)就PCI术后血运重建评估痛点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研究表明,相较于c-rFSS仅能识别低风险患者, m-rFSS不仅可以区分低风险患者,还可以区分高风险患者。m-rFSS(AUC 0.67)比c-rFSS更能预测2年MACE(AUC 0.56),展现出更好的再分类能力。相信未来在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引入m-rFSS时,将实现更精确的PCI术后风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进一步优化治疗及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和尹栋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
专家简介
窦克非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心血管代谢中心主任、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冠心病五病区主任,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PI,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PI。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理事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心血管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会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院(SCAI)会员、欧洲心脏学会会员(FESC)。长期从事冠心病临床诊断、介入治疗及基础相关工作与研究,作为心脏介入医生完成冠脉介入手术逾 30000 例,多次以第一术者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年会(TCT)、欧洲心血管介入大会(EuroPCR)、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等国际学术会议进行高难度手术示教演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 28 项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包括Circulatio n Eur Heart J、J Am Coll Cardiol、J Nucl Med、JACC Cardiovasc Interv等相关领域顶刊发表SCI论著15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700分;成果被10余部权威指南/教科书引用;主持或参加撰写指南/专家共识10余部。

审稿专家:窦克非教授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