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影领航 心启新章|北京市继续教育项目超声心动图学习班暨海淀区心血管质控中心培训班圆满落幕

超声心动图凭借其无创、实时、可重复的优势,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第三只眼"。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定量技术革新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的快速发展,超声医生的技术深度与多学科协作能力面临全新挑战。
为促进技术规范化应用、推动学术质控升级,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办的"北京市继续教育项目超声心动图学习班暨海淀区心血管质控中心培训班"于5月17日在北京丽亭华苑酒店成功召开。本届培训班聚焦心脏重症中的超声应用、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评估、围术期超声应用及并发症等临床热点,吸引了全国百余位临床与超声医师参与,通过专家讲座、现场互动讨论与多学科对话,共探超声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01
论坛启幕
超声从“辅助”到“核心”的跨越

培训班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冯新恒教授主持下正式开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鸣教授致欢迎辞,崔教授代表主办方向各位专家、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超声心动图技术已从‘辅助诊断’跃升为‘临床决策核心’,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强化跨院交流、推动实操落地、服务患者健康。”
02
心影循证
超声技术引领心脏重症评估革新

首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冯新恒教授、陈宝霞教授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向伟教授担任主席,聚焦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及可穿戴超声心动图。中日友好医院李爱莉教授围绕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评估展开分享,系统阐述了超声心动图在疑诊可能性评估、病因探寻、严重程度评价及预后危险分层中的作用,同时分析不同病因肺动脉高压的疾病特点及右心功能评估指标与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颖教授详述了右心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超声评估要点和临床治疗策略,强调右心功能的综合评估对临床决策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熊伟教授展示了可穿戴超声技术在围术期监测中的创新应用,分享其在重症管理、微创心外科、心衰及休克患者中的潜力与实践经验。
03
赋能临床
超声评估优化围术期决策

培训班第二场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刘芳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卫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雨彤教授担任主席,聚焦LVAD围术期与声学造影的临床应用、 心肌梗死后并发症评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段福建教授全面介绍了超声心动图在左室辅助装置(LVAD)围术期管理中的作用,包括术前评估、术中导向及术后随访,强调其在复杂病例中的临床价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靳文英教授详细讲解了声学造影的原理、分类与在心血管诊疗中的优势,重点介绍其在不同临床场景中的应用、禁忌症及安全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冯杰莉教授通过病例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超声诊断特征与综合治疗策略,涵盖介入封堵、药物与手术方式的联合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陈少敏教授分享了心肌梗死后二尖瓣反流的超声评估方法,结合流行病学与机制阐释诊疗路径,强调超声影像在精准判断与干预决策中的关键作用。
04
破界创新
多模态影像优化诊疗决策

培训班第三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冯新恒教授、汪宇鹏教授与朱丹教授担任主席,深挖右心系统占位性病变鉴别、冠脉血流功能评估及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影像学特征。北京朝阳医院李一丹教授展示了右心系统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点,通过多个病例进行鉴别分析,并对比其他影像手段,强调超声在早期识别与动态评估中的优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昭屏教授分享了经胸多普勒超声(TTDE)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方法与意义,探讨其在微血管性心绞痛与心血管预后评估中的实际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新宇教授聚焦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影像学评估,融合超声、心脏磁共振等多模态手段,结合病例及指南,详解各类影像手段在ACM诊断中的价值。
05
智启心程
超声融合创新,领航精准未来
本次学习班以临床为导向,立足学术前沿,融合多学科智慧,全面展示了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关键作用。随着精准医学、技术革新与多模态影像融合的深入发展,超声医学正逐步从单一影像工具演进为决策核心、从辅助定位走向实时导航。
未来,超声心动图将在危重症管理、复杂病情识别、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支持等场景中持续拓展边界,成为贯穿诊疗全程的“智能之眼”。相信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必将推动我国超声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心血管诊疗迈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新阶段。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