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领“无辐射”新纪元,阜外医院TAVR手术惊艳OCC 2025!

浏览量:4989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在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大会预热环节,成功完成一例突破性的纯超声引导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直播演示手术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领先实力,更以“精准定位、动态导航、绿色安全”的技术突破,为全球心血管诊疗注入“中国方案”的全新动能。

 

超声标记+动态成像

揭秘纯超声TAVR精准性背后的“科学密码”

 

本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完美诠释了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临床价值,更开创性地展示了该技术体系的三大核心优势:

 

1)立体定位精准性:传统X线引导为单平面成像,仅能判断器械进入深度,无法提供立体空间位置信息。而纯超声引导通过器械上的超声标记(maker),可实时精准定位器械在心脏内的三维空间位置,避免过深或过浅置入。

 

2)动态瓣膜交互优势:

 

瓣膜开口方向识别:超声可实时显示主动脉瓣的解剖结构及开闭状态,术者能清晰地判断瓣膜开口方向,确保导丝沿正确路径跨瓣,而X线需依赖造影剂判断瓣膜位置。

 

动态时机把握:超声可捕捉瓣膜开放的瞬间,指导术者在瓣膜开放时推送导丝,避免因瓣膜关闭导致导丝无法通过,显著提升跨瓣成功率。

 

3)减少辐射与造影剂暴露:纯超声引导无需X线透视和造影剂,从源头上消除了放射线对医患的潜在危害。

 

总之,纯超声引导下TAVR通过超声标记器械与动态解剖成像的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X线引导的局限性,实现了“精准定位、动态导航、无辐射安全”的三大跨越。这一技术不仅是对现有TAVR模式的升级,更标志着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进入“精准可视化”的新时代,为未来复杂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全新路径。

 

影像革新驱动器械创新

以超声引导实现心血管介入“降维打击”

 

潘湘斌教授团队不仅在技术上不断精进,还依托超声引导优势,发明了多种新型治疗器械,实现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降维打击”。

 

(1)发明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彻底解决金属封堵器的远期并发症。放射线看不见可吸收材料,只能加入金属部件,才能显影并植入体内,它们会在吸收过程中脱落,带来栓塞等新问题,所以欧美研制的数十种产品均未能上市。潘湘斌教授团队通过超声引导植入,无需金属部件,并改进材料、发明成型器解决新材料弹性差等问题,全球首创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并成功上市,实现了“人无我有”的重大突破,开辟了新的医疗器械序列,CSI主席Horst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已经发展出室缺、房缺、卵圆孔、动脉导管、左心耳等可吸收封堵器,成规模、成体系地替代欧美金属封堵器。 

 

(2)发明缺损缝合器械,开辟“经导管缝合术”的新战场。放射线看不清心内结构,要在体外预制器械后植入,不但需要撑大心内腔隙来固定器械,而且无法个体化治疗。潘湘斌教授团队利用超声精准探测、实时引导的优势,发明新型缝合器械,全球首创超声引导卵圆孔缝合术,用可吸收线完美关闭异常通道,而且避开周边的重要器官。团队还发明了大量缝合器械及材料,可以缝合腱索、连接瓣叶,推动“经导管器械植入术”迈进到更精准的“经导管缝合术”。

 

总之,作为学科基石的影像方法学一旦突破,可以轻易解决旧体系下的技术难题,实现降维打击。相信在这些新技术、新器械的辅助下,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将真正迈入“精准微创、绿色安全”的新纪元,惠及全球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

 

 

超声引导精准定位

用实践诠释中国创新力量

本例为一名75岁女性,Type-1型二叶瓣重度狭窄患者,在纯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突破传统X线依赖,通过超声精准导航,克服二叶瓣钙化粘连等复杂解剖难题,最终实现TAV21瓣膜完美植入,术后即刻评估显示瓣膜位置良好,无瓣周漏。该案例生动诠释了我国原创的超声引导TAVR技术在复杂病变中的卓越临床价值。

 

病例资料

患者1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可缓解,外院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经治疗后症状未改善。检查超声提示Type-1型二叶瓣重度狭窄(峰值流速4.9m/s,平均跨瓣压差63mmHg),瓣叶增厚,中度钙化,L-R交界纤维钙化粘连。CT显示瓣叶钙化延伸至左室流出道,冠脉风险较低。计划在纯超声引导下进行TAVR手术,植入TAV21瓣膜。

 

手术关键步骤

1、在超声引导下送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根部,交换大鞘后Codis直头导丝跨瓣。

2、术中AL1导管缠绕腱索,采用导管交换策略,将重新塑形的AL1导管交换送入,退出原AL1导管,成功解除缠绕。

3、18mm球囊预扩,TAV21瓣膜输送系统顺利过弓并于工作位预释放。

4、超声下多角度观察瓣膜位置,确认瓣膜位置良好后,将瓣膜完全释放。

5、在瓣膜脱钩前旋转、推送输送系统,确认瓣膜位置无移动,锚定良好。

6、释放后超声评估,无瓣周漏发生。

 

球囊预扩

瓣膜预释放

 

多切面观察瓣膜位置

 

瓣膜完全释放

释放后评估,无瓣周漏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中国方案 全球推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通过单纯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脏病。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目前团队可以通过无放射线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等多种复杂手术,还实现了手术车上门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该技术不但消除放射线等医源性损伤,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重大手术”转变成“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为医疗资源贫瘠的国家和地区解决了致命的可及性问题。高度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对人类生命健康保护的呼吁。目前,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的医疗项目,获得联合国资金及全球体系的支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推广,服务国家战略,惠及全球民生健康福祉。

 

2024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庆祝建国75周年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之《国之重器》篇章中将“超声引导心血管病介入技术”与“两弹一星”、航天登月、深海潜水器等七项技术成果并列,作为大国重器的杰出代表进行展示,充分彰显了阜外团队凭借中国技术促进民心相通,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实力。团队已经到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30余个国家开展现场手术并传授中国技术。

 

创新科技引领,守护心脏健康。相信,随着本例手术的成功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将继续以底层方法学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并以守护患者心脏健康的理念,惠及全球民生健康福祉,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专家简介

潘湘斌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联合国首席技术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第一位心脏内、外科双博导。潘湘斌教授长期专注于心血管疾病基础、临床及器械的创新研究,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首创以单纯超声引导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体系,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器械、设备一体化中国方案。发明新技术17项,获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IEEE国际标准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及4个省部级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受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31个国家和地区现场传授手术,仅中国培训基地就培训了32个国家1192名医生,新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并开创性地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的医疗项目。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4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