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mm大型房间隔缺损成功应用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封堵!

浏览量:1315

 

患者信息

患者:女,59岁。

主诉:活动后心悸气促2周。

术前诊断:

1.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缺损14mm,左向右双期分流

2. 三尖瓣轻度反流

3. 右心扩大

 

临床策略

术中复测及封堵策略:术中超声复测缺损大小为22mm(含软缘),经综合评估后,决定经股路径介入封堵,选择BDASD-I 32封堵器16F可降解封堵器介入输送系统进行封堵,手术全程通过超声+DSA引导进行。

 

术中超声复测

 

术中操作

建立输送轨道

导丝放置左上肺静脉

鞘管沿着导丝送入左房

 

左盘展开并贴靠房间隔

DSA下,左盘3个及腰部1个mark点推出,左盘展开

牵拉成型线,使左盘面成型,后撤鞘管和钢缆,使封堵器左盘贴靠房间隔

 

右盘展开

固定钢缆不动 ,后撤鞘管展开右盘,钢缆及鞘管前推使得封堵器右盘贴靠于房间隔上

 

锁定前牵拉试验

DSA下,仅右盘1个mark点随着牵拉移动,封堵器稳定骑跨于房间隔两侧

超声下,仅封堵器右盘随着牵拉移动,封堵器稳定骑跨于房间隔两侧

 

成型锁定

鞘管抵住封堵器后,前顶钢缆,随后固定钢缆和鞘管,牵拉成型线进行锁定

 

锁定后牵拉试验

DSA下,封堵器5个mark点整体移动,封堵器已成功锁定

超声下,封堵器骑跨于房间隔两侧,整体随着牵拉移动

 

释放封堵器

撤出成型线后,前抵鞘管,逆时针旋拧钢缆,封堵器释放

钢缆解脱后,DSA下,5个显影点相对位置不变

 

多切面观察封堵器释放后形态

四腔心切面和剑下双房心切面下观察,封堵器位置正确、夹持稳定、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封堵手术成功

 

 

病例小结

 

该病例术前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4mm,术中复测结果为22mm(含软缘),显示缺损较大。基于复测结果,最终选择了BDASD-I 32规格可降解封堵器,搭配16F可降解封堵器介入输送系统,通过经胸超声与DSA引导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术中复测缺损直径至关重要,能准确反映缺损的实际情况,确保封堵器的精确选择,从而保障手术的安全与成功。

由于缺损直径较大,采用传统金属封堵器可能引起组织磨蚀、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相比之下,生物可降解房缺封堵器更为适宜。该封堵器由生物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较强的生物相容性,可更好地适应心脏组织,减少机械损伤的风险。其专利降落伞式成型锁定设计提高了封堵器的夹持性能,锁定后的拉脱力是金属封堵器的1.8倍,确保封堵器稳定夹持,防止脱落,同时,双盘内扣设计进一步增强了防脱能力,有效保障在大型房间隔缺损中的封堵效果。

与镍钛合金材料相比,该封堵器的PDO材料还具有促进内皮化的特性,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纤维化并加速内皮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具备降解特性,植入后约1年可安全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这一特性不仅为患者的远期健康提供了保障,还为可能的再介入手术保留了路径,尤其适合中老年ASD患者的治疗需求。

术后即刻造影的多切面结果显示,封堵器位置正确、夹持稳定、形态良好,且无残余分流,封堵手术成功。本例手术的成功开展进一步验证了可降解封堵器在治疗大型房间隔缺损时的优势,它不仅能够实现有效封堵,保证夹持稳定,还能促进内皮化,确保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感谢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刘浪教授团队的病例分享、感谢广东省人民医院李俊杰教授的指导

 

刘浪  教授

深圳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任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安全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小儿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大湾区心脏瓣膜病微创治疗学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理事。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市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是同时掌握开胸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超声技术的复合型心血管专业人才。开展的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粤西地区和深圳市龙岗地区空白。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