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效共护 喜赢心生丨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巡讲会-徐州站成功召开(8.17徐州)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沉重负担,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基数大、诊疗需求尤其迫切。为破解心血管疾病临床难题、提升救治水平,2025年8月17日,“双效共护 喜赢心生-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巡讲会”在徐州成功召开。

本次会议由徐州市中心医院韩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迎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纵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志栋教授、南京鼓楼医院李巧玲教授、苏州市立医院杨云龙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飞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胡铂教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董志峰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李拜红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聚焦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缺血性心脏病等诊疗要点,以学术研讨为刃,切割疾病负担的“顽石”,共探心血管疾病诊疗优化路径,为守护患者“心”健康蓄力赋能。

会议伊始,韩冰教授、徐迎佳教授先后致辞。韩冰教授表示,此次会议内容充实丰富,将聚焦冠心病诊疗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并围绕当前备受关注的冠脉微血管疾病领域的前沿知识与最新进展,展开深入的交流讨论。期待通过各位同道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清晰的思路与更精准的指导,也希望借此机会增进彼此的学术联结,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徐迎佳教授提到,在国家体重管理年的背景下,针对冠心病这类高发且影响深远的疾病展开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医生除了要积极把控体重等关键危险因素,还需凝聚多方力量、多维度协同出击——既要发挥手术在复杂病变中的精准干预作用,也要重视药物治疗在全程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致死拐点早日到来,让更多民众享受健康红利,同时有效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这需要我们在学术交流中不断碰撞思路、凝聚共识,将前沿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策略。期待通过本次会议上的交流合作,让科学防控的网络更紧密,为守护民众心血管健康筑牢防线。

纵静教授对《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进行解读时指出,《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是我国首部针对CCS患者诊断及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全面介绍了CCS的定义、诊断流程、治疗策略以及长期管理。
其中,在诊断方面,CCS的诊断包括三方面内容:可能性评估、辅助检查、风险评估,验前概率是CCS患者临床评估中的关键步骤,推荐CCS患者利用心电图检查进行辅助检查,对于确诊的CCS患者应进行风险分层。
在治疗策略方面,抗血小板治疗是CCS治疗的基石,行PCI的CCS患者若需要抗凝治疗,可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尼可地尔能够扩张冠脉血管,刺激血管平滑肌上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可以缓解CCS的症状。同时,CCS指南明确指出,尼可地尔长期使用能够稳定冠脉斑块。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尼可地尔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对心功能水平的提升有积极意义,且用药安全性值得肯定;尼可地尔联合卡维地洛治疗CCS,可以更好地改善心电图及左心室舒张功能。

朱志栋教授作“ATP 敏感性钾通道-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靶点”汇报时强调,我国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钾离子通道是目前发现的亚型最多、分布最广、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离子通道,同时也是缺血性心脏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KATP广泛分布于各种器官,尼可地尔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KATP通道开放剂,能够扩张小冠脉,改善冠脉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发挥缺血预适应作用,抗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与此同时,该药物还具有类硝酸酯作用,能够扩张心外膜大冠脉,解除冠脉痉挛,有效控制“各类”心绞痛,且无明显的耐药性,对慢性心衰和心律失常患者也有获益。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尼可地尔可有效缓解不同类型心绞痛的症状,预防PCI患者的心肌损伤,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冠脉循环和心功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显著改善预后。

李巧玲教授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冠心病治疗的联合用药篇”汇报时讲到,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沉重。治疗此类疾病,减轻症状和改善预后都需要重点关注。然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对症治疗也不能改善预后。而且,单药治疗时因药物特征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用;面对冠心病多合并症的特点,单药治疗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基于此,推荐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联合用药。
在众多治疗药物中,尼可地尔既可与经典的β受体阻滞剂联用,也可和硝酸酯类、曲美他嗪这类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联用,从而改善心绞痛症状,还可以和预防心肌梗死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使用,改善患者预后。另外,尼可地尔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同样效果显著。规范应用该药物,可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杨云龙教授作“心绞痛应用尼可地尔治疗”病例分享。该患者为60岁男性,主诉:间断胸闷胸痛3年,再发3天,最终诊断为:CCS: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给予拜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厄贝沙坦、氨氯地平、美托洛尔、尼可地尔等药物,患者出院两周后电话随访,胸痛胸闷未再发作。
杨云龙教授表示,尼可地尔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同时发挥血管扩张和心脏保护作用。首先,尼可地尔具有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作用,当开放血管平滑肌上的KATP通道时,可以扩张微小冠脉,增加冠脉血流;当开放心肌线粒体上的KATP通道时,可以模拟缺血预适应,提高心肌的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其次,尼可地尔分子结构中的硝基可以发挥类硝酸酯作用,扩张大冠脉,舒张容量血管,降低前负荷。研究结果显示,尼可地尔对不同直径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具有量效关系,而且随着冠脉直径的减小,尼可地尔的扩张作用越明显。本患者应用尼可地尔,为其后续治疗成功奠定了基础。

陈飞教授作“复杂冠心病综合性管理”病例分享。患者为62岁男性,因“反复胸痛2年,加重伴气促1周”入院;造影显示:LM弥漫性狭窄约60%;LAD全程弥漫性病变,狭窄约80-90%;LCX弥漫性病变,近段狭窄约80%,中段完全闭塞;RCA全程弥漫性病变,中段次全闭塞。经PCI治疗后给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等多种药物治疗。2年后,患者再发胸痛,造影显示:LM开口狭窄约90%,IVUS见大量纤维脂质斑块;LCX开口支架内再狭窄约80%;LM-LAD支架内无再狭窄;RCA支架内无再狭窄,经PCI治疗后给予药物综合治疗。然而,术后1月内,患者仍间断有活动后胸痛发生,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此后随访2年,患者再无胸痛发生。
陈飞教授提到,对于严重冠脉病变患者,支架植入并不能完全缓解患者症状,术后还需联用强效药物治疗。尼可地尔具有双重作用机制,能够有效减少高危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大幅度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在多部专家共识中,尼可地尔都是冠状动脉微血管心绞痛的首选药物。而且,尼可地尔的头痛发生率较低、对血压影响小,较硝酸酯类药物具有优势。临床在应用该药物时,常规剂量为5mg tid,特殊情况可以半片起步,之后再常规剂量,这对提高耐受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胡铂教授作“心衰病人的血运重建之路”病例分享。患者为73岁男性,主诉:反复胸痛5天,加重6小时伴气促,入院后明确为三支病变,先后历经4次PCI治疗,同时联用铝镁匹林、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尼可地尔等药物,最终取得满意结果。
胡铂教授指出,复杂冠脉病变,除了血运重建,还要注重药物治疗。与传统抗心绞痛药物(β受体阻滞剂、CCB或单硝酸异山梨酯等)相比,尼可地尔更能有效缓解症状。在临床上,尼可地尔除了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在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中,将其与传统心衰药物联用,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均可明显改善LVEF。2023心衰指南中也明确推荐尼可地尔可用于心衰患者的治疗。


在讨论环节,李拜红教授、董志锋教授发表真知灼见。在两位教授看来,冠心病的治疗应以药物为基础,冠脉狭窄较严重的病例需介入或搭桥解决大血管狭窄,同时联合药物治疗,且要针对原发病进行个体化治疗。尼可地尔不仅具有硝酸酯类的作用,还是KATP通道开放剂,作用靶点多样,将其与现有冠心病药物联合使用,有助于减少心肌耗氧,保护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减轻血管痉挛。介入治疗后仍有胸痛,存在微循环障碍或痉挛的患者,使用尼可地尔可扩张血管、改善症状。急诊中应用此类药物可减少术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另外,对硝酸酯类药物失效或抵抗的患者,尼可地尔是较好的治疗选择,该药物头痛等副作用发生率更低,可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预后。
会议最后,韩冰教授进行总结发言。韩冰教授表示,本次会议通过专题讲座、病例分析、热点讨论等丰富形式,让与会者对冠心病及冠脉微血管疾病的诊疗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尤其深化了对尼可地尔的理解。这些宝贵的见解与经验,将助力各位同道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更精准地应对复杂病例,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诊疗服务。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平台,推动心血管领域诊疗水平持续提升,惠及更多患者。
结 语
发布编码:SIG-P-202508206-EXP202808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