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近4年随访 | 可降解房缺封堵器长期随访病例分享
本病例报道一名青年女性,2021年年底接受MemoSorb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术,并完成了术后近4年的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该封堵器在术后即刻实现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并于植入约1年时实现完全降解与房间隔重塑。此后近4年随访期间,患者房间隔形态及功能均保持正常,无残余分流及相关并发症,充分验证了可降解封堵器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
患者信息
基础信息:女性,26岁。
主诉:发现房间隔缺损1月。
经胸超声描述: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四腔心切面下缺损为9.55x11.4mm,剑下双房心切面缺损为10.9x12.6mm,主动脉短轴切面缺损约为8.92mm。房间隔总长36.1mm,缺损距离肺静脉14.8mm、距房室瓣9.01mm、距上腔静脉16.1mm、距下腔静脉17mm。


术中复测


四腔心切面下,缺损测量为7.13-9.55mm


剑下双房心切面下,缺损测量为10.9-12.6mm


主动脉短轴切面下,缺损测量为8.62-8.92mm
临床策略
封堵策略:术前超声下综合评估缺损最大直径约12.6mm,经术者仔细考量选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BDASD-I 20封堵器,配合14F可降解封堵器介入输送系统进行封堵。
术后即刻超声
术后即刻超声下多切面可见:封堵器双盘与房间隔构成“三明治”结构,稳定夹持在房间隔两侧,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
主动脉短轴切面



四腔心切面

双房心切面

术后 1 个月随访
术后1个月超声示: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回声,封堵器“三明治”结构完整,轮廓明确,位置固定,无残余分流,无周围其他结构异常。
主动脉短轴切面



四腔心切面

双房心切面

术后 3 个月随访
超声描述:
二维及M型:
1.心脏各房室腔不大,主动脉及肺动脉不宽。
2.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不厚,左室壁运动协调。
3.房间隔中部见封堵器强回声,形态位置正常,室间隔连续。
4.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5.心脏运动规则.心包腔未见积液。
6.多普勒:房水平分流消失。
超声提示: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房水平分流消失。

术后3个月超声示: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强回声,封堵器“三明治”结构完整,轮廓明确,位置固定,无残余分流,无周围其他结构异常。


主动脉短轴切面
四腔心切面

双房心切面
术后 6 个月随访
超声描述:
二维及M型:
1.心脏各房室腔不大,主动脉及肺动脉不宽。
2.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不厚,左室壁运动协调。
3.房间隔中部见封堵器强回声,形态位置正常,室间隔连续。
4.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5.心脏运动规则.心包腔未见积液。
6.多普勒:房水平分流消失。
超声提示: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房水平分流消失。

术后6个月超声示: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强回声,封堵器“三明治”结构完整,形态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无周围其他结构异常。


术后 1 年随访
超声描述:
二维及M型:
1.心脏各房室腔不大,主动脉及肺动脉不宽。
2.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不厚,左室壁运动协调。
3.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4.心脏运动规则.心包腔未见积液。
5.多普勒:房水平分流消失。
超声提示: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房水平分流消失。

术后1年可见封堵器轮廓模糊,“三明治”结构已完全消失,降解过程已完成,无残余分流,房间隔已恢复正常的组织形态。


术后 3 年随访
超声描述:
二维及M型:
1.心脏各房室腔不大,主动脉及肺动脉不宽。
2.室间隔及左室后壁不厚,左室壁运动协调。
3.房间隔、室间隔连续。
4.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5.心脏运动规则.心包腔未见积液。
6.多普勒:房水平分流消失。
超声提示: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房水平分流消失。

术后近 4 年随访
术后近4年封堵器植入位置恢复为正常房间隔形态,其厚度、组织弹性与周边房间隔组织无差异,房间隔重塑完成,房水平分流消失。

病例小结
该病例患者为青年女性,发现房间隔缺损1月并入组临床试验。术中四腔心切面下复测缺损约11.4mm,剑下双房心切面下缺损约12.6mm,缺损各边缘条件尚可。经过全面评估后,术者最终选择了BDASD-I 20型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比,该封堵器由生物高分子材料制成,封堵器在植入后6-12个月内开始逐步降解,其降解速率与房间隔组织自身修复进程相匹配,既不会因过早降解导致再通,也不会因降解迟缓而影响组织重塑,最终在植入后1年左右安全降解,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即刻超声可见封堵器左右伞盘与夹在中间的房间隔组织,构成了清晰的“三明治”样三层结构,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
术后1、3个月时,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强回声,封堵器“三明治”结构完整,轮廓明确,位置固定,无残余分流,无周围其他结构异常。
术后6个月时,随着封堵器表面内皮化逐渐的完成,且内部被新生组织完全填充后,超声下可见封堵器“"三明治"结构开始变得模糊,两侧伞盘逐渐与房间隔融为一体,提示封堵器已进入降解阶段,但封堵器位置依旧保持稳定、形态良好,房水平无残余分流。
术后1年时,“三明治”结构已完全消失,封堵器基本完成降解过程,无残余分流,房间隔已恢复正常的组织形态。
术后3年及近4年随访时,封堵器植入位置已恢复为正常房间隔形态,其厚度、组织弹性与周边房间隔组织无差异,房水平分流消失,房间隔重塑完成。
本例术后近4年随访结果,充分证明了可降解房缺封堵器在临床应用中稳定、可靠的长期表现,为其在房缺封堵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循证支持。随着长期随访不断地积累循证,MemoSorb可降解ASD封堵器的临床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在为患者带来长远期安全获益的同时,推动着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感谢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主任和上海市长海医院秦永文主任的病例分享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